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王学典语境、*与历史:
义和团运动的近代思想启
义和团 刀枪不入“之谜
义和团的悲剧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
真的历史向我们走来-5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
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待 
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
最新热门    
 
论义和团运动前后的李秉衡

时间:2007-3-10 10:59:43  来源:不详
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官民皆无可如何”。(《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页)尤其是在德国大兵压境,多方挑衅的情况下,毓贤认识到“德人阴谋诡计,极为叵测”。他目睹时艰,遂产生了抵抗情绪,于是支持义和团反抗侵略者的政策,便自然成为事实了。

  纵观山东当时的斗争形势,由于德国侵略的加强,民族矛盾压倒了阶级矛盾,以李秉衡同情民众斗争的思想到张汝梅、毓贤支持义和团的行动,实为一脉相承,自然成流,绝非“欺骗”、“假象”能解释通的。正是由于客观斗争的需要和他们的同情与支持,义和团才在山东勃然兴起,一场反帝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在中国北方大地燃烧起来。

  从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到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都留下了李秉衡的足迹,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李秉衡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激流中渡过了他的后半生。他的功绩是不能否定的,全面否定和忽略不计的评价是不公允的。

  中法战争是法国对我国有计划的进攻,是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边疆危机促成的一次民族战争。战争由始至终存在着投降与抵抗的两条路线。清政府的主要当权者慈禧太后和北洋大臣李鸿章是主张妥协的,马尾海战的失败和越南战场北圻方面的节节败退是这条妥协路线造成的。如果按这条路线进行下去,中国将最后出现甲午战争那样的惨败结局。然而,就在忠实执行李鸿章妥协路线的广西前线指挥潘鼎新率兵败退到镇南关内的危急时刻,李秉衡、张之洞等封建官吏,能坚决站在民族战争的前列,从新组织对敌斗争,力挽败局,拦住节节涌向后方的败兵,支持冯子材等爱国将领,同法国侵略者展开艰苦的抗战,从而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从根本上扭转了这次反侵略战争的局面,迫使茹费理下台。这次辉煌胜利,首先应归功于冯子材领导的前线将士。但是,同广西方面最主要的领导者李秉衡的抗敌决心和组织领导,也是有着重大关系。这次战争的艰苦之处在于:战争从广西、云南边界到台湾、越南战场同时展开,由于清廷统治集团不主张抗战,因而开始就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军饷一项,就给中国军队造成极大困难;战争不久,两广方面就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支千余万两白银,清政府国库空虚,粮械两绌,为解决前线军需,李秉衡在龙州设转运局,负责供应冯子材、王孝祺、唐景崧、刘永福的部队。他在广西“节俭浮费”,想方设法供应前线部队,且“无分主客军,给粮不绝”。中法战争中,许多战役之失,往往就在于各军间有“畛域之见”,到关键之时互不援助,甚至见死不救。如马尾海战前,早就有人提议福建水师兵力单薄,请南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