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青山与绿水的约定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祖父马占山与北平和平解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最新热门    
 
孙中山与义和团运动

时间:2007-3-10 11:00:20  来源:不详
底腐朽了。”(《孙中山选集》上卷,第62页。)

  义和团运动之后,帝国主义由叫嚣瓜分中国,而倾向“以华治华”,“保全”清政府。瓦德西认为“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法议员说“瓜分之说,不啻梦呓”。紧接着外国报刊纷纷冒出“保全论”。美国《纽约新西报》发表《论中国不可瓜分》的文章,提出“今为各国计,惟有扶其四万万人所戴之皇帝,使之复辟,再行亲政,则义和团不平而自平,……”(《论中国不可瓜分》,见《清议报全编》第17卷,第171页。)。

  清王朝因获得帝国主义的“保全”而感激涕零,已经开始觉悟的中国人民却更加痛恨帝国主义走狗、卖国的清政府,揭露瓜分与保全的谬论。一九○三年,孙中山在《江苏》杂志上发表了《支那保全分割合论》,明确指出东西方帝国主义唱言“分割”或“保全”清朝都是办不到的。他认为清王朝“更无望矣,非彼之不欲自全也,以其势有所必不能也”。“宁赠之强邻不愿失之家贼”,“甘于弃地,日就削亡者,清国之趋势也。”如此反动卖国之政府岂有“可保全之理”!他认为,就“民情而论”,中国也无“可分割之理”,义和团的斗争就足以证明。孙中山指出,除中国有数千年统一历史等因素外,“观于义和团民,以惑于莫须有之分割,致激成排外之心而出狂妄之举,已有视死如归以求幸中者矣。”“然义和团,尚仅直隶一隅之民也,……自保身家之谋,则支那人同仇敌忾之气,当有不让于社国人民也;然四万万之众,又非二十万人之可比也。”(《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598——602页。)孙中山从义和团看到中国的“民情”,看到群众斗争的力量,看到中国既不可能被瓜分、清王朝也不能被“保全”,反清共和一定能胜利,前途“惟有听之支那国民,因其势顺其情而自立之,再造一新支那而已。”(《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598——602页。)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力地驳斥了保皇派。义和团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用义和团等农民暴动并由此可能引起列强干涉来恐吓革命者,反对革命,坚持保皇。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则声明,他们的“文明革命”与义和团不同,相信自已能使革命“有秩序”的进行,相信义和团以来发扬的民气不会遭到列强瓜分,坚持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立场。他们代表了先进的资产阶级自觉地起来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义和团运动之后,“中等社会”首先觉悟起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认识到,“下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中坚也,中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前列也。”(《民族主义之教育》,《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