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曹树基清代北方城市人口
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
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
50年代台独势力猖獗 蒋
最新热门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时间:2007-3-10 11:02:32  来源:不详
的宏观地域学说,可以说是区域研究的典范,也是对晚清城市史研究做出的最大贡献,并将该项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注: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经济史与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另有研究者称,是著以城镇为视角,对中国历史做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解释。参见郑也夫《古代中西城市化与民间社团之比较》,《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杨天宏认为,施坚雅有关晚清城市系统的研究,不仅完善了中心地理论,而且“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做出了创建性的贡献”。(注: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5-226页。) 

  施坚雅倡导的区域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大批中国学者的城市史研究。单强关于江南城市市场的研究就借鉴了施坚雅的概念,称“建立在初级、中级市场基础之上的是城市高级市场,该体系又可分为3个层次,区域性大都市、地区性大城市和一般城市”(注: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第71页。)。有学者运用区域体系理论考察城市化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指出:从城市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城市带,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沿海、东西沿江的两条现代化港口堀市带。再把考察的范围扩大,“把那些非通商口岸的城市、镇及人口较为集中、贸易较为发达的‘中心地’包括进来,就更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根据施坚雅将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分为8大区域的分析模式南北沿海、东西沿江的城市《包括镇、中心地》,即8大区域中的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岭南及华北濒海地区的城市总数为1340个,占全国8大区域总数(1779个)的75 32%。由于初步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与内地城市在区域和地理上的不平衡,这两类城市对于辛亥革命的回应是不同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对于辛亥革命的回应较为强烈。(注: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对一场伟大城市革命运动及城市的回应的历史审视》。《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此外,学者们在从事清末新政与城市化、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结构、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不平衡性、近代东北城市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近代北京城市转型、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单一城市的近代化历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等等的研究时(注:参见蔡云辉《中国近代开放城市的特点》,《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涂文学《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第3期;曲晓范、周春英《近代辽河航运业的衰落与沿岸早期城镇带的变迁》,《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熊月之、沈祖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