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早在19世纪,俄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谢德林就在《一个城市的故事》中描绘过俄国的这种强人崇拜,故事里的人叫喊,“就算把我们摞成一堆,四面放火……只要主子还在,我们就能忍受。”看来谢德林讽刺的还真不仅是那个奴性深重的沙俄时代。
文章摘自《南方都市报》2011年4月17日 作者:徐贲[注: 简介 徐贲[公元?年至一三七九年]字幼文,号北郭生,其先为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工诗,为十才子之一。](系知名学者) 原题为《苏联人的斯大林[注: 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全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的矛盾心理》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勃烈日涅夫统治下的“再斯大林化”时期,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在西伯利亚的夏令营和一群青少年坐在篝火边,一位年轻姑娘提议“为斯大林干杯”。
“为什么要为斯大林干杯?”叶甫图申科问她。
“因为那时,所有的人民都相信斯大林和他的理想,他们战无不胜”,她说。
“你知道在斯大林统治下,有多少人被逮捕吗?”叶甫图申科问。
“嗯,大约二三十人吧”,她答道。
坐在篝火边的其他学生和这位姑娘差不多年龄,叶甫图申科也问他们同一个问题。
“大概200人吧”,一位小伙子说。
“也许2000人”,另一位姑娘说。
在这将近20位青年学生中,只有一位说,“我觉得大约有1万人。”
叶甫图申科告诉他们,被逮捕的人据估计有几百万人,他们都不相信。
“你们读过我(写这件事)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吗?”叶甫图申科问。
“你真的写过这种诗吗?”第一个姑娘问。“在哪里发表的?”
“是1963年在《真理报》上发表的”,叶甫图申科回答。
“喔,我那时才8岁,”她有点迷茫地答道。
1963年,那是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解冻”时期,当时的《真理报》允许刊登揭露斯大林统治的阴暗历史事实。可是,到了勃烈日涅夫时期,为统治利益的需要而重祭斯大林的亡灵,在苏联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忘却形式:不只是要忘记斯大林的暴行,而且还要忘掉苏联曾在不久前刚刚发生过的,对斯大林暴行的记忆和反思。这令叶甫图申科非常感慨:“我突然觉得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