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浙江余杭玉架山遗址--发
浙江东阳考古发掘北宋时
浙江海宁小兜里遗址西区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201
浙江余杭小山桥遗址201
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第二
浙江省桐庐小青龙遗址考
浙江省萧山蜈蚣山土墩墓
浙江桐庐方家洲:新石器
浙江余杭茅山史前聚落遗
最新热门    
 
浙江桐庐方家洲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造场遗址

时间:2012-3-15 11:18:41  来源:不详

 

   方家洲遗址位于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潘联村。桐庐地处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县境四周的群山与过境的分水江、富春[注: 富春乡-鄄城县富春乡地处鄄城县城南郊,辖17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3.4万人,4.2万亩耕地,临(清)商(丘)公路纵贯全境,]江形成一个呈斜T字形的地形概貌,狭小的河谷平原[注: 平原是陆地地形当中海拔较低而平坦的地貌称呼。海拔多在0—5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海拔0—200米的叫低平原,200—500米的叫高平原。]和山前冲刷的低矮岗地就间或其中,自然条件明显有别于浙北平[注: 北平是北京在历史特殊时期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北京最早于1368年9月12日称北平,后于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原区。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于桐庐县境大部的分水江,流经潘联村地带时呈∩形的大拐弯,2009年桐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于此处三角洲形岗地上发现了该遗址,同年底三普省级验收专家组对方家洲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鉴于遗址遭受了土地平整、果树种植等破坏,遗址的文化性质、年代等重要学术问题急需通过考古学手段予以解决,建议申请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2010年10月-2011年1月,2011年3月-2012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桐庐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第一、二期连续考古发掘(考执字2010第359号 、考执字2011第161号,领队方向明)。揭露面积900平方米,探方规格10×10、10×5米,实际发掘面积600平方米。经过初步调查和勘探:这一∩形岗地为一长约300米的近南北向长条形三角洲台地,最高海拔约21米。遗物和堆积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呈斜坡状堆积,其中西侧已遭受严重的扰乱和破坏;近江畔的东侧保存较好,沿江绵延长逾200米,以靠近北端的保存最佳。

    发掘区位于岗地东侧的北部,堆积厚20-140厘米,由西南向东北渐厚并直至江畔河漫滩地,以TN3W1西壁为例,分为六层:①,表土层;②,褐色粉砂土,质地松散、纯净,包含物少,仅分布于发掘区东北;③,褐色土,包含物丰富,有砾石、石片、石制品、工具以及红烧土颗粒等,遗迹主要开口于此层面和此层下;④,褐色粉砂土,质地紧密,包含物较少;⑤,褐色土,包含物丰富,如砾石、石片和工具等,但陶片均呈水平状分布,应为冲刷沉积;⑥,黄褐色土,夹杂白色淤泥,极少包含物。⑥层以下为生土。
    根据遗迹分布和遗物出土情况,发掘区域内堆积性状和范围特点鲜明:如面向分水江的东北区域凹洼,大量石制品碎屑等夹杂了丰富的碎陶片,明显具有冲刷沉积的特点;而临近这一凹洼区域的以TN2W2和TN2W1西南之H18、红烧土遗迹(灶)和石片堆积等为代表的遗迹,出土了大量较为单纯的石片堆积,应该是打制加工的主要分布区域;TN1W2-TN1W1灰坑和墓葬分布较为集中;特别的石堆SD6以及F1位于TN1E1;发掘区西南部则以SD14以及其下的H41-H43等为代表。

 &nbs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