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件隋代陶十二生肖俑在近日广州动物园犀牛馆场考古发掘中被发现,这是广州地区随葬墓中首次见到生肖俑。昨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易西兵向媒体展示了这批从隋代砖室墓发掘的珍贵生肖俑。
十二生肖代表地支的12种动物,流行于隋至元代。本次发掘的隋代陶生肖俑分别是十二生肖中的鼠、牛、龙、马、 羊、猴、鸡、狗,缺少虎、兔、蛇、猪4种。专家推测,生肖不齐全或许是被后期同葬该墓左中部的一座清代土坑墓破坏,或许是当年只随葬8件,具体有待专家考证。
模样:
紧身衣骑士风格栩栩如生
记者看到,8尊陶生肖俑中高度都在17~20厘米,兽首人身,其中羊、鸡高度最高,看上去造型逼真,栩栩有生气。有趣的是他们身上都穿着像现代人体现体型线条的紧身衣服,袖口收窄,有点像北方骑马民族的风格。生肖鼠头上戴着一个留着两角的帽子,生肖牛样子十分憨厚,生肖龙面部最富表情刻画,生肖马乍一看就像一头猪。
易西兵透露,与隋代砖室墓一并发现的古墓共有东汉、南朝、隋和明代砖室墓各一座。其中这座隋代砖室墓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坑左中部被一座清代土坑墓打破直至墓室底部,墓道不存。墓室内长3.72米 、宽0.88米,分前后室。前室中间有方形渗井。前、后室间有五级台阶过道。后室内高1.2米。墓室后壁下部装饰壶门,上部饰券拱。墓砖表面为黄红色,芯为灰黑色,素面,分长方形平砖和刀砖两种。
生肖俑:
广州首例广东第三例
墓内残存随葬器物16件,除了8件陶生肖俑,还包括青釉瓷碗、四耳罐等。8件陶生肖俑均在后室右侧,出土时陶羊和陶狗倒卧于后室前部近过道处,其余6件均在后室中部右侧,面向棺位。自前向后分别为鸡、猴、龙、牛、鼠、马。生肖俑高约17~20厘米,黄灰胎,火候较高,兽首人身,脸部形象逼真,制作精细。
“这是广州地区首次考古发现生肖俑随葬墓,此前在广东地区也只仅见两例:1976年在粤北的紫金县出土7件北宋[注: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它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石雕生肖俑;1983年在粤西的海康县出土9件宋代陶生肖俑。这两批生肖俑均为立人俑,冠顶有生肖动物堆塑。”易西兵介绍,此次发现,无疑为研究隋代广州地区葬俗,以及生肖俑随葬习俗的分布区域及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材料。
图/记者黎旭阳
链接:生肖的由来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指的就是十二生肖。
清代学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