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
 |
时间:2010-9-26 10:49:07 来源:不详
|
|
|
发布时间:2010-9-6 来源:网易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的社会模式,存在于其中的万事万物相互依存,进而维持着平衡的状态。而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曾经对此状况有过一些论述,如何借助圣贤的智慧来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将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作者的浅显看法。
关键词:《道德经》,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是作为单个个体的人还是以集团形式存在的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自古以来,圣人们对于这种理想的追求可谓是孜孜不倦,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遗产,而《道德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书中,老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关于“和”的思想,本文将其大致归类为“人类——统治者——个体的人”三个层次,并在下面对其进行一一阐述。
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中,老子便用“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这么一句话来为其哲学定下了基调,作为最高的物质范畴,“道”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万物之始即本源,也可以是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律。那么,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对于仅仅是万物之一的人类有着怎样的规定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思想里,存在着这样一个由高到低的序列,道居于阶梯的顶端,依次向下为:天、地、人,而处于下阶的事物必须服从上阶的规律,因此,位于序列底部的人类不仅仅要遵守“地”,更要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办事,否则这个世界必将乱套。但是在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后的日子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雄心万丈的我们向自然吹响了号角,天真的人类以为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技术成为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于是一系列在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甚至疯狂的计划被付诸实施,而结果则是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人类再次低下了刚刚抬起的头。从此以后,我们重新学会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发展,而这,恰恰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前提。
对于自然的规律,我们又需要知道些什么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在这里,“道”是作为本源的意思出现的,这跟古希腊哲学家们把水、火、气等看作是世界本源[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