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3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 (4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4)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专家解读:老子文化,与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2)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1)
老子谈企业“长寿”之道
重读老子的当下意义 对
当下社会 重读老子的意
最新热门    
 
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时间:2010-9-26 10:49:07  来源:不详
的想法是如出一辙的,不同的是,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阴阳两面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当它们达到一个彼此平衡的状态时,便孕育出所谓的和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 (《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认为天下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因为有了美,丑才得以出现,并列举出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多对范畴,失去它们中的任何一面,作为整体的矛盾也将不复存在,就好比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如果一个人因为只想要正面而去努力擦拭反面,那么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把纸捅破,抹杀反面的同时也失去了正面。因此,在对待矛盾时,最合理的做法就是保持其内外的平衡,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但是,如何去做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在于减损有余的而增加不足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不足者补之。”(同上),通过维持万物间的平衡来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相比之下,人道则是恰恰相反,减损不足的来增加事奉有余的,在这里,老子又一次第告诫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千万不可用人类社会的习惯来行事,因为二者的规律是完全相反的。“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经》·第十六章),自然有它的规律及其本真的状态,人必须明白并尊重这些,把自身的发展纳入自然法则的框架下,努力维护外界的平衡状态,唯有这样,人类的发展才能做到长久可持续,而这样的一种人与自然关系也恰恰正是老子所提倡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老子所说的阴阳二气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人和自然也是这样一个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此消彼长或者彼消此长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如何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人类应该考虑的问题,而维持平衡的关键则在于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办事,或许我们可以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但却永远无法驾驭或者是超越它,这些,老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二、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理想的圣人之治      构建社会的和谐,在老子那个年代更多的是属于统治者考虑的事情,所以老子在书中多是从为政者的角度去阐述应该如何做的,下面,我将从一些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为政者要使民心归附,最忌站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因为这样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而社会也必将动荡不安,对此,老子的建议是把人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甚至比统治者的地位还要高,用以下对上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子民,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没有贵为人君的威严,但却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最终使君民关系保持在一个融洽的状态下,即和谐。“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道德经》·第三十章),自古以来,大部分的开国君王都是在马上得的天下,但他们明白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