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中华李氏大宗祠在老子故
世界李氏宗亲代表齐聚老
老子故里-----鹿邑简介
中华李氏大宗祠在老子故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中国老子文化基金获赠榜
老子的“道德观”
鹿邑:五千人诵读《道德
鹿邑:五千学子老子庙会
五千人诵读《道德经》添
最新热门    
 
浅析老子的教育主张

时间:2011-04-26 16:29:59  来源:不详
得益。”实际上,“学不学”的主张是其“为无为,事无事”主张的具体化,目的在于“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并不能说老子反对学校教育,更不能认为“学不学”,就是要求人们不学。“在老子看来,封国的难以统治,是由于人民的智慧太高了,若想使封国长治久安,他的釜底抽薪之策,就是‘使民愚之’”,过去教笠书中这样的论述只是望文生义的片面理解。许多人常引用《老子》中“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对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为据,判定老子是弃智主义、愚民政策的始作佣者。其实老子所主张弃的“智”是巧伪的意思,所以他说:“智慧出,有大伪”。老子所要绝的学,不是科学的学,不是见道之浓,而是卜巫之学,巫守之学,“术数”之学,一句话,就是当时的“官学”。绝去这些邪伪之学,人们就会落得自由自在,上不怕神,下不怕鬼,故曰:“绝学无忧”。有人根据“绝学无忧”和“不出户,知天下”断言老子对一切知识文化,通过前面分析的“为学日益”就能看到老子不可能绝学,实际上他是主张求知除靠自身体察外,还要依靠外在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工具。“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两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掌握获得知识信息的优越条件,对于取得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老子还“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来说明学海无边,学识专精者难于博通,博通者又难于专精。可见,老子并不主张愚民,不主张“无知”,而是主张学习真知,即明事物之理,知自然之道。老子认为作为一个封国王应该从实践中求真知,即明事物之理,知自然之道。老子认为作为一个封国王应该从实践中求真知,用真知指导实践。老子在第14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即掌握古已有之的客观规律,用以处理当今事务。并认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即把[注: 介绍 对人的行为表示出无奈的称呼。 相关信息 即使 即便 门把-jiba]学以致用、重视规律的人称为上士,把不重视规律甚至蔑视规律的人称为中士、下士。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尊重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主张。这也可以说是我党所主张”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可见《老子》并非在理论上不承认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好的作用,而是认为当时候的内容和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它认为教育应当遵循万事万物(包括身心)发展的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成为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其实质是主张以正面的知识教育人引导人,同时还要耐心地对待和帮助有缺点的人。
        他强调对教育对象进行观察[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时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和了解,而不是主观地灌输某种伦理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对人进行耐心帮助,不放弃教育作用。他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又说“自知者明”,“不自见,故明”;他还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老子只要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