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章学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学
《道德经》第六十章学习
《道德经》不玄妙、老师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学
《道德经》——新时代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道德经》三味——做人
最新热门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国的三个迫切问题

时间:2015-05-10 11:21:24  来源:不详
述。物极必反,向对立面转化,正反合,周而复始,无限运动,不断新生……这是宇宙运作、运动的规律。“弱者道之用”是说对“道”(规律)的运用问题。“弱柔”是新生事物之起点、启动点。任何事物,发展到后期,表面强大,此时已接近衰亡(转化),故“柔弱是长久之道,刚强是短视之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柔、弱、幼、婴、低、朴……就是人们发挥能动性,创新的用武之地。《老子》这些哲理,使我们明确了:一是,创新驱动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不是个别的而是全面的;不仅是技术性的,而是根本战略性的。二是,信仰与崇敬科学、真理,认识把握规律,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能动性,只有发挥能动作用,才是创新。三是,违背客观规律(大道)决非创新,必是倒退。从而给创新与任性(主观随意性)划清了思想界线。可见《老子》哲理的深远意义。

    三、“不想贪腐”

    社会能形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是反贪腐的努力方向。“不敢”与“不能”侧重是法律、制度问题。“不想贪”是价值观,人生观,精神生活的问题。因而解决此问题是更深层次的,更有难度的。《老子》对于欲求问题的哲理,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第19章)“我欲不欲”,“知止不殆”。这就是说,我们不是禁欲主义,欲求是人性的必然。但决不能纵欲,欲望不能过了头,人的欲望必须符合自然状态,受道(客观规律)的节制,正如荀子讲的“以道制欲”。

    为什么不能纵欲呢?《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就是说,名声与身体(自身),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重要?取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对这几个问题,《老子》随即回答:“甚爰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于爱名,付出与耗费必大,财富收藏多,招致损失会惨重)。因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在论述战争问题时,更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祸患是不知满足,最大的过错是纵欲。因此知道满足的满足,就是永远的、正常的满足。

    我们从众多的社会调查资料中可看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并不与名气、财富的拥有成正比。再从许多贪官的反省中看到,人一旦成了追逐名利的奴隶,是一生最大的憾事。因此,能做到“两袖清风来去”(习近平句),从少年教育开始,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形成“不想贪腐”的根本。

    (作者系中共清远市委党校退休教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