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章学习
《道德经》第六十章学习
《道德经》不玄妙、老师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学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
《道德经》——新时代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道德经》三味——做人
最新热门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学习体会

时间:2015-05-10 11:21:33  来源:不详

作者:党连文

    原文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转述为:"知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能躬行为不知。堵住言者受外界干扰的管道,关闭其与外界沟通的大门,打磨其身上胡作非为的锐气,化解其由无知而产生的内心纷乱,中和其思想中的闪光点,认同其人生基本需求,这是玄妙的同一。因此,得到同一时,知者和言者就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利害之困,没有贵贱之分。因此,在天下普遍受到推崇。"
    德行的玄同即为普遍适用的价值目标,"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人与人没有亲疏之别时,其情感抒发必然是大爱。人与人没有利害困扰时,其行为必然处于自由状态。人与人没有贵贱之分时,其相处时必然是平等。在老子玄同价值目标中,人世间大爱、自由、平等就蕴涵在其中。大爱、自由、平等并不是其它民族文化的专利,中华古人同样有这样崇高的价值追求。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代表文明发展方向的革命党人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现在已经成为法兰西民族[注: 法兰西民族法国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居住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及加拿大等国。WWW.LSQn.CN属欧罗巴人种,主要有3种类型:南部大多为地中海类型,中部大多为阿尔卑斯型,北部大多为大西洋波罗的海型。]的最高价值追求。当今社会形态能否完全体现出这一价值目标,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因为没有完全得到体现,就否定这个价值追求或提出这个价值目标者的远大理想。当今很多国人对博爱的理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从不能做什么说明博爱,这似乎不够,懂得为他人能做什么更重要。爱的实质是情感的给予,"与善仁",给予他人帮助要带有发自内心的爱,对亲人的爱一定是真爱,人们的交往中没有亲疏之别,这才是博爱的本质所在。在人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等级制社会,人际关系亲疏分明,行为利害难以避免,根本不可能有博爱,等级间的爱都成为难得一见的期盼。
    理解老子在本章阐述的含意,必须要为本章选准在《德经》中所处的位置,而且要把本章作为整体阐述对待,不能从中摘录一句话作单独解释。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每句话的具体含意要依据它在完整论述或阐述中所起作用而定,关键词汇的概念也是由所在位置而定的。如开头第一句话"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其解释就有很多种。老子在这个命题中省略了谓语"知"所需要的宾语。知什么者不言呢?知而不言的东西是什么呢?必须结合这句话的具体位置来确定。因为本章在《德经》部分,所以省略的宾语应该是德,作其它解释有移花接木之嫌。这个命题就变为"知德者弗言,言德者弗知。"这样理解,与老子主张的知行一致,圣人行不言之教很吻合。老子认为,只从字面理解德远远不够,要做到内心真理解,只有心中理解了,才能化为行动。否则,即使口中讲起德来头头是道,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而心中没有德,也难有德行,这其实是无德表现,很符合"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孔子也有言:"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老子所讲的玄同就是大同。在《道经》中对"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