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章学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学
《道德经》第六十章学习
《道德经》不玄妙、老师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
《道德经》——新时代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道德经》三味——做人
最新热门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学习体会

时间:2015-05-10 11:21:25  来源:不详

作者:党连文

       原文是:民不畏畏,则大畏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可转述为:民众不畏惧威严,则大威严将会到来!不要不尊重他们的社会角色,不要讨厌他们创造的万物。唯有发自内心的不讨厌,才能有行为上的不讨厌。例如圣人有自知而不自我显示,有自爱而不自恃高贵。因此要去自显和自贵,取自知和自爱。
    老子在本章继续阐述从事社会管理的圣人自我规范原理。老子认为真正的权威是民众不畏惧的权威,这样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让民众畏惧的权威,看似很大,其实很低下。权威是从自尊开始建立的,是在不废弃任何人和物的基础上变得至高无上的。这种不废弃也包括心中连废弃的想法都不能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知和自爱。
    《德德经》原文采用"民不畏畏,则大畏至",与帛书甲乙本残留字相近,更符合老子观念。应做如下理解:
    本章开头之语"民不畏畏,则大畏至"中的形式逻辑悖论引来古今众多想解开其中之谜的人,也是见仁见智。老子在第七十章有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为何后人理解起来如此之难?关键在于没有和老子的思维模式合拍。WWW.lSqN.CN老子创作《道德经》一是详细阐述辩证思维模式,二是运用这一思维模式解释人类社会和观察大千世界。
    在解读本章时,很多人将重点放在研究"畏畏"还是"畏威"上,其实这对理解本命题没有大碍。也有少数人在断句上下功夫,这是用解读者思维改写《道德经》,这与理解原著已经没有关系[注: 基本信息   歌曲名称:没有关系  专辑名称:优雅的刺猬  歌手姓名:魏如萱  发行时间:2010-5-27  发行公司:亚神  专辑语种:国语 专辑介绍   其实你不曾等待过,]了。笔者觉得,如果严格遵循老子的思维模式,原文的断句没有问题,用"畏畏"更合适,更符合老子的本意。
   "民不畏畏,则大畏至"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不是来源于经验总结,而是用辨证思维方法所作的一个推理演绎。用形式逻辑衡量,这个命题所设条件与结论之间明显存在矛盾,是个悖论。用简单的形象类比思维方法看,根本就不懂其中之意。用经验理解,所得结论与命题含义是南辕北辙。只有用辨证思维方法,才能感受到老子拥有的深谋远虑和神机妙算的大智慧。
    对这个命题的字面理解很简单,字面含义是"当民众都不畏惧权威时,则所有人都畏惧的权威时代将到来。"条件语句中的权威载体是人,但不是权力至高无上的帝王,民众对帝王怀有不敢不畏心态。承载权威的应该是圣人或圣人群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这些都是圣人具有的品格,即圣人和民众是平等的,谁都不干涉别人的自由。人与人平等时,就没有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