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学
《道德经》第六十章学习
《道德经》不玄妙、老师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学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
《道德经》——新时代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道德经》三味——做人
最新热门    
 
《道德经》第五十章学习体会

时间:2015-05-10 11:21:34  来源:不详

 

  作者:党连文

    原文是: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可转述为:出生境与赴死地共存。敢于出生境的人十中有三,敢于赴死地的人十中有三;民众为了生计不辞辛苦和甘愿冒风险,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也一定是十中有三。原因何在呢?民众为了追求生活更美好。据说所有善于保命者,行动中会躲避犀牛老虎,从军不被派往战场火线。犀牛老虎不能对其施展尖角锐爪,敌兵刀枪对其无处厮杀。原因何在呢?保命者没有将自己置于死地。
    老子在本章所作论述很高深难懂,关键是如何理解其主旨。认真思考老子所列举的人们一般行为和具体行为的目的,就会有所领悟,人们的所有行为目的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为了美好生活。用现代观念理解就是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由于本章论述与第七十三章有紧密逻辑关系,因此将其并列在本部分。单独就本章主旨而言,列入《道可道》的文明发展部分也有足够理由。wwW.lSqn.Cn但笔者认为列入本部分的理由更充分。一是老子认为战争是实现天下大同[注: 大同市-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过程中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手段,正义战争的目的是反对掠夺和压迫,是为了维护和谐秩序和实现远大理[注: 大理市(白语:Guiphet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驻地。大理市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想。二是正义战争的受益者永远是民众,暂时的所损是为了将来受益。三是民众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四是为了减少流血牺牲要遵循相应的规律,违背规律者就要付出不必要的代价,需要辨证对待求生和冒死行为。在《道经》中老子有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在本段阐述中,老子分别用"徒"和"者"来描述不同的行为主体,二者存在明显差别。将人称之为"徒",其中的一类人具有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他们是完全自主的行为主体,即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的,所以勇敢出生入死。"者"只是独立的行为主体的一个统称,不加具体说明时,就难于分辨他们的行为起因。出生入死之徒不把求活命作为生命的目的,因为他懂得生命的价值,不会将生命与活命等同看待。善摄生者肯定以求活命为目的,他将生命与活命等同看待。
    出生境与赴死地共存之说是老子根据当时实际情况所作的一个推理。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在有些环境中就要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说是起死回生,否则将会是生不如死。求生存发展就要敢于面对死亡,只有敢于面对死亡才能获得生存发展机遇。持有这样理念的人才真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认识,在老子所处时代,有三成人持有这样的理念。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精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