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学
《道德经》第六十章学习
《道德经》不玄妙、老师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学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
《道德经》——新时代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道德经》三味——做人
最新热门    
 
《道德经》第五十章学习体会

时间:2015-05-10 11:21:34  来源:不详
神境界还是很高尚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子所处时代是中华文明一个顶峰的原因。
    出生境与赴死地共存的深刻内涵就是机遇与挑战关系,真正的机遇是战胜挑战后获得的,即战胜挑战后必然赢得机遇。没有挑战伴随的是机会,那是他人或环境赐予的搭便车机会,不是自己成就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而机遇是可以长存的。
    行动中不避犀牛和老虎的人不被其所伤害,必有其中原因。毫无疑问,犀牛和老虎肯定有伤人本性,因为它们不是驯养的宠物。鲁莽冒险者多会被它们所伤害,而熟知它们活动规律和习性的人就能接近它们,如果不想以伤害它们作为致富的出路,不挤占它们的生存空间或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就能与它们和谐相处,而不被其所伤害。这就是不避行为之中隐含的会躲避行为,这也是"外其身而身存"。人如此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更概莫能外了,因为人受到无辜伤害时比犀牛和老虎更有反击能力,这是老子列举此例的隐含意义。
    "入军不被甲兵"是老子列举具体实例的关键所在。当兵者不参加战斗是正常现象,躲避战场火线就属于怕死行为。古战场前线和后方是截然分明的,不参加前线战斗者一般会活命的。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投机求活命欲望,战斗中取胜是不可能的。老子所作阐述中有深刻寓意,质疑当兵者为何怕死,依此说明怕死者所在方发动或参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老子在第七十三章中对此提出了发问,给阅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在本章,老子用了三个"十有三"来表达某种含意,按照当时计数习惯,应该理解为十三。《论语》中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说自己在十五岁时立志学知识。在《道经》中老子说过"善数者不用筹策",也就是说,他在《道德经》中所用数字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数据,必须要做其它引申理解。因此,将"十有三"理解为"十中有三"更符合老子的表述的含意,否则不知老子所说为何意。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