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章学习
《道德经》第六十章学习
《道德经》不玄妙、老师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学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
《道德经》——新时代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相
马云读《道德经》:明明
《道德经》三味——做人
最新热门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学习体会

时间:2015-05-10 11:21:33  来源:不详
"形容为乌托邦[注: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通过学习这两章,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小国寡民"绝不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小国治理者没有"执大象,天下往"的远大理想和指路能力,反而有"乐与饵,过客止"的短视行为。闭关锁国的小国心态导致了寡民现象,因为稍有觉悟者都被"执大象"的邻国吸引走了,想办法挽留都无济于事,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有愚昧者才津津乐道地享受丰衣足食、结绳记事和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这样生活对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祖先来说很舒适,对启蒙后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未开化的低级美好,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评价,这只是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老子在关键章蕴含了多层次含义,使人生需求不同的人都可以在阅读中获益。马斯洛提出: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最终将塑造完美的人格,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为实现上述五个层次的需要,我们应该采用不同角度研读《道德经》,将各章作不同组合,可以读出不同的具体"道"理,用于指导个人的实践。因此,解读《道德经》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从文本的字面含意体会,很多章节都是一个完整的话题,这些话题所含的具体事例、实例、训诫可以作为行为指南、准则、戒律对待,给人感觉是警句、语录式的罗列,很符合中华传统典籍的写作形式。对有些章节作孤立理解,往往让人不入门而走上歧途,产生误解。二是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内容,需要对原文含义有新的领会,正如第三十二章中"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用大量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说明大道理,看似简单的明喻和让人费解的暗喻,含义都很深刻,阐明了许多道理--规律、原理,做这样阅读理解时,需要把某些有逻辑关系的章整合起来,才能领会老子的初衷和原文含义,开篇阅读产生的困惑会顿时消失,往往让人有如梦初醒的开悟。三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基础上,继续开阔视野作加深理解,领悟其中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内涵;如同老子所用的"惚兮恍兮"、"窈兮冥兮"一样,从整体高度和永恒深度对《道德经》进行通篇一体理解,会让人发出其吞吐宇宙和包罗万机的博大精深之感叹,大象无形,这就是老子的胸怀。如果解读者立足于实现自我,就应该以第三层次为主,在这个层次上理解,哲学是最合适的解读途径。思维方法差异可能导致观点不同,无论或大或小,见仁见智都不足为奇。但是,不同层次的协同解读是可以互补的,绝不会不相容。一旦发生了不相容的理解,阅读者还是应该从自己立场上查找原因,而不应该对老子说三道四。《道德经》由不同层次信息相叠加汇总而成,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关于人生道理的大百科全书。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