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陈鼓应:道家为中国哲学注入了四种精神

时间:2016-02-18 22:54:10  来源:不详
自适的意境,不仅是主体精神在困顿中获取自由,也是主体心灵在观照万物中体悟美感。《德充符》说“游心乎德之合”,《田子方》说“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并且讲到“与物为春”。

    老跟庄最大的不同,就是庄子讲“游”。庄子有《逍遥游》《齐物论》,而老子没有“游”这个概念。而且到战国时代[注: --地图 广义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心”这个概念出现了,孟子树起道德心,庄子树起审美心。孟子讲“思之官”,就是鼓励发挥思想的功能跟精神的作用。人要建构思想生命,成就精神生命,开显心思与心神。

    庄子说“游心于无穷”,这几个字非常重要。“游心”不只是精神自由的表现,还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是艺术人格的体现。《庄子》书中五次谈及“游心”,都很精彩。庄子重视生命的内涵,要保持内在精神的自得自适,这与他所处的战国中期有很大关系。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特别重视“真”,庄子及其后学崇尚“返真”“贵真”,进而主张“任性命之情”“安性命之情”。道家推崇内心的真情实感,所谓“仁义其非人情乎”“礼者因人之情”,与郭店出土的《性自命出》篇所谓“道始于情”“礼作于情”等命题可以相互参照。

    《大宗师》写颜回“坐忘”,所谓“忘”就是自在、自得、自适的主体感受。《达生》篇有很好的解释:“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达生》讲“心之适”指心灵的安适,讲“事会之适”指处境的安适,进而又讲本性常适以至于无往而不适的境界,清人郭庆藩[注: 人物简介 郭庆藩,清朝人,字子瀞,一字岵瞻,湘阴人。诸生,官浙江知府。 主要作品 有《十二梅花书屋诗集》《庄子集释》。]称之为“忘适之适”。庄子通过寓言写颜回“忘礼乐”“忘仁义”,最终“离形去知”乃至“同于大通”,这是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而与之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在“庄周梦蝶”这则寓言里提出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