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北海道秋高气爽、景色万千的风光,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讲座佐藤錬太郎教授的主办下,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学讲座三浦秀一教授、北海道中国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台湾大学中文系郑吉雄教授的协办下,于2009年8月26-29日在北海道大学百年纪念馆召开。会议由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长望月恒子教授、国际科举研讨会筹备委员会会长佐藤錬太郎教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希清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先后发表大会致词。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三十位在科举制与科举学方面颇具盛名的学者出席此次盛会,并宣读了论文,还有二三十位相关学科的日本学者和博士生列席了会议。值得庆贺的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席张希清教授借此盛会开幕之机,宣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此次大会,主办方组织的井然有序,与会代表都精心准备了论文,发表报告个个精彩,深深吸引了与会代表,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准的学术盛会。
“科举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崭新而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下,科举研究日益兴盛,科举学研究也逐渐走向综合化、国际化、理论化、多元化。此次盛会发表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会代表人数虽少,却都是这方面已经颇有声名的学者和个别后进。会议提交的论文与以往会议显著的区别,就是虽然正式提交论文只有31篇(包括3篇提要,王炳照先生提交论文,但未出席),但几乎每篇论文都是与会代表精心之作,文章新意多、视角广泛,是此次大会的一个亮点。会议的主题是“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科举学与策学”、“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与教育”、“科举与文学”、“科举与阳明学”、“科举与社会”、科举制的历史评价、外国科举制度研究等方面。
一、科举学与策学
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就是刘海峰先生在《“策学”与科举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策学”的概念,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科举学”与“策学”的关系。作者认为“策学”即是为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在解释“策学”之名的基础上,追溯了“策学”的渊源,梳理了从唐代到清代的“策学”发展历程。刘先生还探讨了清代“策学”盛行的原因,具体整理分析了清代丰富的“策学”著作,论述了清代的“策学”理论,总结了“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科举学包含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策学”的研究将促进科举学走向繁荣,为科举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研究领域。
正如刘海峰先生所言,“策学”的研究价值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此次研讨会上,与“策学”研究紧密相关的策问文体演变、策问内容变化、策问评判等有关策问的研究成为会议的焦点。金滢坤《试论唐代制举试策文体的演变》一文对唐代试策文体进行了细致研究,梳理了唐代试策的主要结构和要素,分析了唐代试策文体的时代区别和发展变化,认为唐代不同时期的试策文体是在不断地演变,大致遵循了一定格式,但是相对比较宽泛,对文体格式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举人在同科同场对策中往往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文体格式,制举考试更注重文采和论述内容。文章还对有学者主张唐代试策已经有“策文的结构体制”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一观点只不过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