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
盲人与城管争斗中受伤倒…
儒学研讨会:“国学热”…
四川大学成立儒学研究院
成中英:新时代儒学何去…
上师大成立国际儒学院 …
衡水市举办:儒学大师董…
儒学在全球化趋势中的历…
宋志明:儒学的价值究竟…
复旦大学与日韩大学联合…
最新热门    
 
儒学与城市文明对话:城市中的孝

时间:2009-12-1 23:30:14  来源:不详
 

  主持人:我们谈论城市中的孝,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如何改善现代城市的亲子代际关系?

 

  现状是:城市化过程中,生活节奏加快,居住地分散,时空距离遥远,城市孝道孝行往往表现为亲子精神上的追求。怎样建设新的代际关系,实现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超越,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代际关系方面,亲子平等,中国社会进步很大。过去只讲敬不讲亲,现在由敬向亲的方向发展,追求平等化、情感化。不过,家庭关系是特殊的人类共同体关系,往往是以小孩对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依赖和父母对孩子的生、养、教作为前提的。就连自由主义思想的大师卢梭和罗尔斯也不认为家庭亲子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过去,我们批判传统文化时,蔡尚思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大利于长上,不利于幼下,这在传统社会也许是真实的,而在今天今非昔比了,可能已经是大利于幼下,而不利于长上了。我的基本认识和结论是建立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的礼制秩序,既要讲平等又要讲等差,是建设新孝道文化的内在精神要求。

 

  肖:现代城市文明中孝道如何诠释,一下还不好说,但是就总的趋势而言,是一种相互尊重,寻求“共赢”——这样的表述可能更好一些。所以,子辈对长辈,首先能养,对父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地承担一些家务,减轻家庭的负担,当然更重要的是,现在“能养”一般问题不是很大,而“悦亲”的任务就更大一些。以往,可能更注重群体而忽略了个体的情感,如家族利益至上,父母包办婚姻等,而现在,则对个体的权利和作用注意得更多一些。两者之间的度如何把握?我们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建设中,应注意把握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权益、利益的关系问题,不要偏执于某一方。

 

  林:我非常同意两位肖教授关于“悦亲”的观点,赞成常回家看看。就我自身而言,父母亲在台中,我基本上在台北,每周六、日兄妹六人中总有人陪父母度过,和父母关系密切,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回大陆,都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自己现在的情况,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成了地球村,不算远了。

 

  其实东方人的父母子女关系不是建立在“养育、依赖”关系,而是“生长、育成”关系,所以我们对父母常怀思念,和洋人不同,他们把人都推到上帝信仰上去。另外,我想说的是,亲人不能用挚友、人权概念,亲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亲情,亲道下的友道,亲道是说生命和生命有内在关系或生命来自你那边或在整个家庭里,你是家庭的前辈,所以一定要有长幼关系,这是生命生长、育成的概念。我们要做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如以教育方式使其根深蒂固,另外一定要建立祭祀空间,在家庭是否可以通过立法,鼓励让其设立祖先牌位用来祭祀,可能仅用10个平方米或更小的地方,祭祀“祖先、圣贤、天地”这是极为重要的。

 

  主持人:如何发挥民间力量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这从台湾地区和韩国的经验中我感到都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李:听了以上两位的发言,认为行孝不在物质在精神,我很同意。在韩国,老养保护组织越来越多,但父母仍希望和子女常见面,希望和他们一起居住,如林教授所说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