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型佛乐舞蹈《四海普宁…
钱汉东:走进台儿庄
《财经》主编胡舒立辞职…
“老兵方阵”走进北师大…
从“少林功夫走进世博会…
11月7日 陆皓东英勇就义…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
第三届“晚清国家与社会…
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中国…
“汉唐乐府”走进北大百…
最新热门    
 
走进晚清士人的心灵——中华读书报访谈杨国强先生

时间:2009-12-19 10:39:28  来源:不详

 

 

 

作为1968年高中毕业的老三届,杨国强先生觉得自己在那段动乱年代,惟可以算作幸运的,是因为无人管束和空闲,读了当日能够找得到的各色各样的书。他说自己读小学时并不是一个好学生,经常逃课,不肯安安分分守规矩。不过喜欢看书,当然是胡乱看书,有什么就读什么。从三年级开始看《林海雪原》,到小学毕业,差不多新版的《三国演义》和旧版的《七侠五义》那一类书都读过,同时还着迷于《海底两万里》那样真实而又虚幻的世界。初中几年是从鲁迅、郭沫若到托尔斯泰,高一读《小逻辑》。显然,像《小逻辑》这样的书是一个中学生完全不能弄懂的。但是读这种弄不懂的东西并非没有好处,它使人看到了人类思想所能达到的那种你所触及不到的深度,而后留下的便是对人类思想历史的一种真正的敬畏。有一段时间差不多一天一本地从图书馆里借来看,当时学校的图书馆供中学生看书绝对是够了。上课除了数学课、物理课听听,其他课就在下面看书。不过,由此来看当初,他觉得数学课对大多数人的用处,也就是能在菜场买菜时不至于算错钱而已。这样乱读书就使他养成一种读书的嗜好。“文革”以后,当时图书馆流散一些书出来,大家借来借去,无论是公开出版的还是内部发行的全部都读。于是从《孟子正义》、《荀子简释》读到《第三帝国的兴亡》和《赫鲁晓夫主义》。

 

  现在回想起来,杨国强先生觉得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从70年代初期到1977年高考这段期间,将《资治通鉴》读了三遍。里面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悲喜、感慨,由此形成的思索久之自是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吸引力。于是,因为读故事和人物,也就此进入了读史。

 

  读书之外,70年代的生活大半是在一种无奈和茫然里度日。1968年毕业后,他在学校报名到黑龙江。当时他父亲在江西支内,听说儿子要到黑龙江去,赶紧回来,说是一样种地,到黑龙江还不如到江西,至少可以父子相依。但在江西半年,东寻西寻,竟然找不到一个人民公社肯收留他。焦虑之下,弄得胃都出血,只能回到上海。之后是多年都归属于街道的管辖之下。在那个时候的社会结构里,这是最底层。这八九年生活留下的最深的感悟便是个人在命运摆布下的身不由己,以及个人在动荡时世里的有限、脆弱和渺小。自日后知人论世,对历史人物作同情的理解而言,这种自得的阅历或许也是一种助益。

 

  1977年恢复高考,杨国强填的志愿是历史系,而最后进的是政教系。大学四年依然是杂骛旁收,从商务重印的“汉译名著”到中华重印的唐宋元明清笔记都是四年里长相伴随的东西。自谓读前一面,受益的是理论思维能力,读后一面,受益的是历史中的细节和广度。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曲折的经历,相对于其他治近代史的学者,杨先生读书的驳杂反而成了他治学的特色。在他看来,在形成自己的专业定向之前,读的书越多、越广、越杂越好。他觉得,把材料当书读,可以读出问题;把书当材料读,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