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代法国“科学传教团”…
浙江金华发现9000年前人…
欧木华:别忘了规范图书…
学者汪宏华:即便曹操墓…
林同华:“宗白华研究专…
彭国华:中华价值观的世…
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
翁敏华:从“现代戏剧谷…
齐森华:读陈雪军博士新…
庞中华:好读书时不好读…
最新热门    
 
吴金华:关于“曹操墓”热议的述评

时间:2010-1-27 12:35:50  来源:不详

    曹操墓中是不是该有“金缕玉衣”?这个问题关系到真假“曹操墓”的判定标准,当然有讨论的必要。从现有的资料看,回答是否定的。在曹操所处的时代,确实有人热衷于死后穿上金缕玉衣,例如《三国志·魏志·东夷夫余传》云:“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把玉匣用金丝连起来,就是所谓金缕玉衣。不过,主张薄葬的曹操不可能在死后被裹上玉匣,因为他的继承人曹丕也主张薄葬。曹丕在黄初三年(222)作终制曰:“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这篇终制跟曹操建安二十三年(218)建寿陵令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曹丕特别强调这样一点:自己死后,绝对不用金缕玉衣。从曹丕的坚决态度可以看出,他在处理曹操丧葬的过程中,绝不会违背乃父的“薄葬”遗令给曹操穿上“珠襦玉匣”。

   

    需要附带讨论的问题是,因为曹操主张“薄葬”,而曹植《武帝诔》又有“既即梓宫,躬御缀衣”一句,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入殓的。这个影响很大的说法,跟曹操墓中该有“金缕玉衣”的设想形成了两个极端。窃以为“缀”字被解读为补缀破裂之衣,实属误解。《汉语大词典》对曹植《武帝诔》“缀衣”的解说是“帐幄,古君王临终所用”,这一解说值得参考。此外,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缀衣”是“入殓”时的一种特制服装,其特点和功用是:“古人死,小敛之时,以两袋,每袋横缝合一头,又连缝一边,余一边不缝。敛时先以袋自尸之脚套向上,另一袋自头往下;不缝之一边,天子钉带七,尸贮内后,将带缉成结,即所谓‘缀衣’。见《丧服大记》正义。”这一解说非常详细,当然更值得我们参考。基于上述认识,我觉得“缀衣”不是打补丁的衣服。曹操死前几年,就已经命人制作了四箱衣物,按春夏秋冬四季分装,死于哪个季节,就穿哪个季节的衣物,这四箱衣物虽然不若“金缕玉衣”千年不朽,但也绝不至于粗陋到打补丁的程度。

   

    末了,我想说明两点:一,对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锁定“曹操墓”的消息,我觉得“颇为可信”,这个意见在拙文《曹操“七十二疑冢”到底是怎么回事》中曾略作陈述。这里要补充的是,由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向来为世人所熟知,“曹操墓”的真伪之辨已成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而“曹操墓”的出土文物及考古专家的解说至今还不足以解答社会公众积存已久的种种疑问,以致质疑“曹操墓”的声浪此伏彼起,形成了新时代特有的人文景观;我赞成社会公众积极质疑的精神。这种质疑精神的产物,尽管在质量上精粗不一、高低不齐,但都是促进多学科科学研究的动力。二,多年来,笔者的治学兴趣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史、汉语史及古文献学,本文囿于一隅之见,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