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首次面向全球华人 中国…
国际杰出青年禪学营 全…
全球最大翡翠弥勒佛像“…
“汉语热”全球升温 海…
迎奉全球最大翡翠弥勒佛…
实拍全球首家六星级骨灰…
全球难民人数高达4千3百…
天水南郭寺“春秋古柏”…
18富豪选妻全球5万人报…
全球举行世界难民日
最新热门    
 
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困境——刘东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时间:2010-8-4 11:35:26  来源:不详
,西方文明是在几百年前才以自身的裂变,强迫开启了全球史的近代进程,而这种裂变就是以空前密集的“社会分工”为表征的。然而,西方学者自己,比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尽管被说成是西方“三位一体”的社会学神灵,但他们对于这种社会分工是福是祸也没有能够达成共识。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以功能主义的鲜明态度,将这种社会分工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标志;马克思却在《巴黎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异化劳动(即分工)看作是所有人间罪恶的根源,他更将“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作为人生格言。不难看出,马克思的上述理想也正是古代中国士大夫的理想;也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苏东坡那种接近于全能的才华,才在其身后的一千年间,如此令人向往和倾倒。

   

    可惜的是,在中华文明显得样样不行的那个年代——洋务运动的船坚炮利不行,戊戌变法的制度不行,五四运动的思想价值似乎也不行——那个年代,坏的往往被说成是坏的,好的也往往被说成坏的!在那种情况下,西方学者一旦论说起中国来,无非就是千方百计地试图解释:中华文明何以样样都不行?其深层的教训又到底何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就曾经同样站在功能主义的角度,从反面抓住了中国文明的这个要害,把中国社会的不发达和非理性,归咎于《论语》中最著名的通识主张——“君子不器”。

   

    尽管马克斯·韦伯那点单薄的中国知识,不是来自传教士,就是来自汉学家,然而一旦他由此得出的权威判断,再回传给西方世界的汉学家们,效应就会被不断放大;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就承袭这种韦伯式的批评,在其名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认为,儒家士大夫样样都想略知一二,却样样停留在“业余家”的水平上,而这正是社会分工与进化的阻力。

   

    随着中国在西方压力下逐渐失序,在通识优先还是专才优先的问题上,中国原有的文明规则就逐渐失效了。虽然人们阴差阳错地还是沿用“博士”二字来翻译西文的Doctor一词,可这顶代表最高学识的冠带,却并不要求博学和博雅;恰恰相反,“博士不博”不仅被看成是正常的,而且被看作正确和正当的。即使是后来尚称博学的王国维,在他满脑子西学的早年,也是这样来看待学术分工的:

   

    “今之世界,分业之世界也。一切学问,一切职事,无往而不需特别之技能、特别之教育,一习其事,终身以之。治一学者之不能使治他学,任一职者之不能使任他职,犹金工之不能使为木工,矢人之不能使为函人也。”(王国维:《教育小言十三则》,《王国维集》第四卷)

   

二、中国通识教育偏颇的文化根源

   

    对于往日错误的修正,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表现为新一轮的西化和对自家传统的继续漠视。

   

    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是如何偏离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的,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严复当年提出的文明二分法,并且回到文明碰撞之初,检讨当时的人们认识文明的方法,包括认识外部文明的方法与认识自身内部文明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