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首次面向全球华人 中国…
国际杰出青年禪学营 全…
全球最大翡翠弥勒佛像“…
“汉语热”全球升温 海…
迎奉全球最大翡翠弥勒佛…
实拍全球首家六星级骨灰…
全球难民人数高达4千3百…
天水南郭寺“春秋古柏”…
18富豪选妻全球5万人报…
全球举行世界难民日
最新热门    
 
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困境——刘东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时间:2010-8-4 11:35:26  来源:不详
   

    众所周知,自从中西两个文化圈相互重叠以来,对外部文明和内部文明的这两种认识从来都是相互依赖的。从人性之常出发,各文明就注定存在着相当广泛的文明之常。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常态与常量,各文明之间的信息传递与相互借鉴,以及由此获得的调适更新,才可能有了坚实的人类学基础。

    

    但可叹的是,在严复那个时代,近代西方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逼得人们必须在二分法的框架下,企图运用简单的逻辑去把握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欠发达国家似乎存在着一个比较的幽灵,一旦发现西方某种特有的东西,马上就会把它认定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不二法门,并且一门心思地去学习,从而让自己的文明黯然失色。我们不妨扳着手指头数数看:不仅仅是社会分工和学术分科,从制度到科学,从悲剧到史诗,从宗教教会到孤独个人,从管弦乐队到竞技体育,哪一样西方社会的特性,优也好劣也罢,没被说成是西方的奥秘?

   

    不客气地讲,严复对通识的判断,就是从这口“极化”比较思维的陷阱里发出的。他当年《论世变之亟》的上下文,几乎样样都在走这样的极端:“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思想的决定性影响,以往实在是被大大低估了。其实,在严复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两极文明框架之下,温和渐进的改良派和亢奋激进的革命派,区别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大:他们无非是要推动本土文明,朝一个相反的对立面发展,两者之间充其量只在手段和速率上有所差别罢了。在一边倒的西风下,即使本土文化还想有所抵抗,也总要遭到百般嘲弄。1960年,钱穆在美国哈佛东方研究院做“人与学”的学术讲演,当论及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贵通人不尚专家时,李济对钱穆的讲法深不以为然,当时的反应是“白眼时多,青眼时少”。

   

    有了这样的社会压力,才会流传出这样的顺口溜:“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习惯势力既已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不要说大学里的通识教育了,就连中学时代的孩子们,也早就根据智力高低,被划分成了文理两科。由此一来,才会造成如此反讽的事实:尽管我所从事的哲学教育公认最需要天才头脑,可按照时下的潜规则,考生们却“理科全都考不上,才考文科;文科全都考不上,才考哲学!”在做出这种选择之后,教授们即使再努力又有何用?因为早从学生那里,就被釜底抽薪了!

   

    由此可知,我们的本科教育产生这种偏颇,其深层的文化根源在于,自从中西方两大文明彼此相识之初,就出现了对于文明事实的漫画般处理。在任何堪称正常的传统社会,人类的知识构成,例如“专”和“通”的比例,或者“约”与“博”的比例,大概都只会是三七开。然而,工业革命以后,这两种学识之间的比例就率先从西方开始变化,逐渐发展到了五五开甚至六四开。而我们竟还要基于对西方文明的偏颇总结,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变本加厉,使两者之间的比例升到了七三开、八二开甚至九一开!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