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2009年各地模拟试题精选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
解读20世纪中国工农运动
最新热门    
 
2009年高考山西省文综测试历史部分解析

时间:2009-7-10 21:12:00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宋体">第I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姓氏的起源。

【解析】对于姓氏起源考究其来历,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为一谈。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如题干所示: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吴、秦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居住地为姓,如东门、北郭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而对于司马、司徒等字词则属于古代的官职,所以这些姓氏是以官职为氏。故本题选择A项。另外,如果考生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熟悉,也会做出正确选择,因为白居易在《琵琶行·序》中写到:“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本题说明近年来高考对考生的文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政治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解析】“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战争结果是自封西楚霸王的项羽兵败自杀,楚歌、楚舞在汉代风行一时。汉统治者在听到、看到楚歌舞时会忆起那些争霸过程的艰难与最终战胜的自豪。统治者的偏爱推动了楚歌的发展与繁荣。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古文化特征。

 

【解析】《中国古代史·人教大纲版》中《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中有这样的说法: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东晋政权统治的就是南方。由此不难选择出正确答案。但是题干要求是最佳选项,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误导。B项《秦王破阵曲》,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被封为秦王,反映的是李世民战场得意,是典型的北方特色。C项飞天壁画,敦煌的飞天比较有名,敦煌在甘肃属于北方。D项唐三彩,教材只有一句话:“又如陶瓷业的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但在《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唐三彩主要分布在巩县(今河南巩义),也在北方。所以BCD三项排除。

 

15.2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钱穆的《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考点】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材料选择题。分析表格得出信息:从西汉经晋到唐,北方户数大于南方。发展到宋时南方户数大于北方。在古代户数和人口数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南方户数大于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本题难度不大,紧扣教材。

 

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民族关系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解析】《中国古代史·人教大纲版》95页有这样的表述“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96页表述“(西夏)还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由此不难选择出正确答案。也可以用排除法。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而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故排除A项;契丹族于916年建国,而北宋建国为960年,故排除B项;宋辽于1005年的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而在宋夏议和时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故排除D项。

 

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也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解析】华夷观念是华为贵夷为贱的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中国近现代代史上·人教大纲版》31页这样表述:鸦片战争前,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它国家为蛮夷,对外关系只讲“藩属朝贡”。 ……通商口岸增多等,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也不甘心以外夷的身份同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对大英国官民不能称夷,这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但是到1858年,清政府尚未形成平等的观念,也不是崇拜的心里,故排除AC项;1858年时清政府尚未展开洋务运动,故不可能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新华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解析】材料选择题要从题干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李大钊认为“孔子……专制,宪法……自由,孔子与宪法二者不能兼容,是相对立的。”再结合1917年这个时间信息,得出结论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对 “尊孔复古”的思想。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答案:C

 

【考点】本题是对抗日战争中重大战役的考查。

 

【解析】读完材料后,本题容易让人想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的运动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再加上时间限制是抗日时期,从而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的答案D平型关战役。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下·人教大纲版》31页小字内容:“在台儿庄战役中,池峰城师长率领守军浴血奋战,坚持半月之久,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台儿庄附近。李宗仁调集大量兵力,包围日军,形成内外夹攻之势,取得台儿庄大捷。”本题要求考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很高。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析】首先根据“18世纪中期”与“法国”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当时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启蒙运动的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王权等。解读材料“依靠有知识的办事员(官僚)代替依靠经验、习惯、个性来治理国家的大臣和贵族”,是加强王权和应对日益繁琐的国事的需要,反映的正是王权的加强。本题本校学生错误几乎百分之百。

 

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

 

【解析】本题难度同上一道题一样。本人认为根据《世界近现代史上·人教大纲版》47页表述178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有三个: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题干材料显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是反对贵族世袭特权等。据共和就是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综合上述因素所以正确答案是D.共和主义。

 

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材料可以简化为曼彻斯特的工人都离不开钟表。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可以让我们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工业革命后工厂出现,资本家借助严格的生产组织纪律来约束和监督工人。

 

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经济的全球化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解析】由材料中的“全球化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故选择C项;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有所增加,故BD项均表达错误;A项不是文意的主旨所在。

 

II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4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3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答案】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考点】经济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主干知识。

 

【解析】认真审题,问题有两个,第一个问题特点是什么?但是,特点又要求以两税法为界来说明前后的变化,即要指出两税法实施前的赋税特点,又要指出两税法实施后的赋税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特点变化的原因?问题的题干也告诉考生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另一个是所学知识。我们在复习经济史专题时把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归纳为六点:从人丁到田亩、从实物到货币、从不定时到定时、从必须服役到可以代役、税种从多到少、最后是对商品征重税。有这六点再结合材料进行提炼与归纳,考生能够回答正确赋税特点的变化。原因概括可以根据特点变化来回答。为何征税依据变成了土地?因为国家保护不了自耕小农,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为何收取货币地租为主?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国家不得不适应这一趋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答案】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

 

b、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

 

d、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考点】建国初期的税率,考查分析、知识迁移能力。
  
【解析】本题两问。第一问是变化趋势,主要看最后一列的农业税占是产量的比例即可,不难得出呈下降趋势的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体现答题的严密性、完整性,还要求答出二五期间的小高现象。所以,考试时总结答案要尽可能的多写点,预防遗漏要点。第二问是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把恢复时期(1949——1952一五时期(19531957二五时期(19581962“6365年(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的相关事件、背景都联系起来。恢复时期农业税收较重,一是国民经济基础低,农业基础(基数)也低,在征收总量未必多的情况下,但比率却显得较大;全国领土尚未完全解放,不久又爆发援朝战争,出于国防需要,只有让农民做出牺牲。一五、二五计划国家都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援工业。三年人祸,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逼迫中央调整政策,降低农业税。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答案】: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考点】综合能力。

 

【解析】本题教材依托不明显,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用掌握的历史与政治知识分析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了历史服务现实的功能。本题分值过大,应当答出二三点即可。

 

总之,本题借助当今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废除农业税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中国古代、现代农业税收的发展演变,以及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等内容入题,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很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答案】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考点】世界史中的三角贸易
【解析】在三角贸易中,欧洲人在美洲和欧洲之间为商人,在非洲和美洲之间是奴隶贩子,他们当然是殖民者。三角贸易的历史背景,只有航海技术发达,开辟出新航路才能进行越洋的洲际贸易,这一点是条件;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开放扩展性,所以它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扩展海外贸易;为弥补开发新大陆的劳动力不足,贩卖奴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答案】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考点】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析】从四个角度思考回答问题就比较全面:

 

A、从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从美洲: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C、从欧洲: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从世界: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作者简介:侯志刚,男,199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从毕业至今一直在文水中学任教,中教一级,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青年教学能手。先后在人教网、《中学历史报》、《试题调研历史》、《山西教育》等发表过文章论文,参加编写过的品牌教辅有《试题调研·历史》《聚焦2008山西中考·历史》等。2009年高考前参与了天星教育图书《试题调研·历史·考前抢分必备》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