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经济全球化下欧洲联合专
经济全球化下亚太发展专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专
世界经济全球化专题的单
吕准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
人民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二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
张振海:人教版当代世界
最新热门    
 
用全球的目光打量整个世界──读《全球通史》(下册)

时间:2009-10-20 11:12:27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关键词:全球史观;整体性;关联性;多样性

 

    1955年,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首度提出了“全球史观”的概念。全球历史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史学家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它是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各大陆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起步;此后的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将各国纳入到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中,催生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同时,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使人类居住的地球缩小了,越来越像人们所形容的“地球村”。人们也因此进一步感受到彼此的关联性和依存性,“这为人们突破狭隘的乡土地域观、民族观或国家观,以全球思维代替传统思维,并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全球史观应运而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集大成者,他的《全球通史》自1966年出版以来,赞誉如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此书分为上下两册,作为记述世界近现代史的史书,《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引领着读者用全球的视野来打量整个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下简称斯氏)主张将全球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历史研究的着眼点是全球的而非区域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通过“全球整体性”的视角来思考世界历史整体的嬗变。从内容选择的视角上看,正如作者在《全球通史》的序言中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之所以能形成“月球上观察者”的视角,无疑得益于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能够更方便、更准确地关注不同国家、民族的发展及其共同影响,关注世界历史整体前进的步伐。为此,作者打破了地区和民族的界限,用“全球性”的目光观察世界的变化及其规律。从本书的编撰体例中也能看出作者“全球性”“整体性”的视角,作者将1500年以后的世界分为“三个世界”,即“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并且在每一编的最后一章,作者都强调世界历史的“全球统一性”,将这一时期放入全球化过程中考量。可见,无论是编撰体例,还是具体内容,《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都冲破了“欧洲中心论”的藩篱,超越狭隘的、带有偏见的“西方史观”,研究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以“全球视角”研究世界史,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真正抓住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高屋建瓴地解读世界史,就像在太空中用高清晰度的望远镜遥望地球,才能看清地球的全貌,也才能在比较中看清各地区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斯氏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和冲突。作为研究者,其任务是探究世界内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依存关系”。[1]这里的“关联性”,指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在“作用力”的推动下,世界历史不断前进。从某种意义上看,“关联性”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媒介,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结果。这种“关联性”让人类命运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如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着重论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历史的“联系性”:对发达国家而言,科技革命既带来了繁荣,也造成了衰退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科技革命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一些国家带来了经济的不良影响;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带来了生态问题、移民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人类性别失调问题以及军备竞赛等问题。这些问题、变迁,都需要用全球性的目光考察世界。一方面,这能够防止考察历史问题时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人们得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探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和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问题,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成为“旁观者”。

 

   斯氏主张客观、公正地去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史……就是在纵观世界共性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多样性,特别是各地区、各国家的特殊性”。[2]这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其实就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认可,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不同民族、各种文明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提出通过“公正性”“平等性”的视角来探寻历史变迁的足迹。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也让不同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接触、交流和冲突、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同了人类文明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意识;逐渐学会用世界的目光打量世界,用世界的意识研究世界历史,用世界的胸怀包容人类不同的文明遗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就不是长期只存在一个或一种文明,多文明中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代以来,虽然欧洲文明异军突起,但文明中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不同国家的历史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个性”的一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为世界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特征,也是“全球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必须承认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个性”或“多样性”。因为只有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才能公正地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而正是这种文明的“多样性”“才促成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l世纪》(下)注重描述不同文明的多样性,用“公正性”视角去看待历史,例如,作者在“孤立地区的世界”一编里,讲述了“穆斯林世界、中国儒家世界、西方的扩张世界三个世界”。对于这一阶段“三个世界”的特征,作者认为穆斯林世界和中国儒家世界是高度发达和富足的地区,“正是这种富足和高度发达的水平使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因而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而西方却在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下开始了征服东方的旅程。在这里,作者没有比较三个文明孰优孰劣,而是分析了不同文明的不同走向。在总结这一阶段历史时,作者说:“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西方人才能做出那些改变人类生活道路、开创世界历史新纪元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这种观点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再如,作者在“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一编里,全面地论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地解放斗争、冷战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指出1914年以来的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并说:“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如此混乱,浏览一下报纸或电视的标题就可看出,北京、开罗和新德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巴黎、伦敦和华盛顿一样重要。”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全球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一化,是不排斥“多样性”的全球化。重视对历史文明“多样性”的研究。强调历史的“公正性”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3]。这里的“多样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多元文明的认可,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性的目光”:“整体性”强调世界历史的全球一体性,“关联性”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公正性”则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多次引用了《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内容,国内对这本书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留给后人的箴言,他为21世纪读者写的《全球通史》给历史学界树立了一个典范,也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作者简介:周明,男,1969年生,江苏省泗洪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林聪.略论“全球历史观”Ⅱ].史学理论研究,20023).

[2]姜桂石,卢少志.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5).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fs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