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先秦华夷之辩杂论
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
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
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
2003年先秦史研究动态
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
论先秦青铜器铭文之制作
先秦时期赋税制度变革与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及
最新热门    
 
先秦墨学:从中原到南方到秦的历史进程

时间:2009-7-24 13:43:09  来源:不详
离故不会居晋(包括晋三分后的魏),而后来韩非称这派墨者在公元前三世纪时仍维持“显学”地位,自然是齐地墨者。从墨学弟子的传授看,齐地之所以辈出高何、悬子石、田鸠等优秀的墨者,表示齐地有墨者一派的活动,是墨家有力的根据地。例如《经说下》篇明显含有在齐国所能成立的命题,可以认为齐墨者、即作为墨子后学的北方墨者群继承其政治主张,继续在诸侯之间游说。
  南、北墨者“俱诵墨经”,二者之间却以“别墨”相称,说明中期墨学在思想内容、传授方式,以至学派内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从内容上看,前面已述中期墨学“兼爱”、“非攻”以及南方墨者“述尧舜,陈仁义”的内涵的变化,其实单就墨经而言,其辞约义丰、包罗甚富,除涉及早期墨学的思想,还包括哲学逻辑以及其他各门科学的知识。例如政治观念上,“利”、“害”的定义与《兼爱中》、《非攻中》篇相应,“仁”、“义”、“礼”、“忠”、“孝”、“勇”等界说与《尚贤》、《贵义》等篇相应。哲学上,墨经中讲到了物质、时间、空间、量和运动等范畴,如《经下》:“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说》:

“可已无也,已然则当(尝)然。若不可无也。久,有穷无穷。”这里提出有无和久暂的观念并以辩证的态度予以确认。还有自然科学上,“天”、“鬼”问题除在《大取》、《小取》两篇中偶有提及,其整体思想差不多没有“天”、“鬼”的位置。中期墨学淡化和淘洗去早期墨学天帝鬼神权威,代之以新的理解和建构,从而衍生出墨经中的科学思想和逻辑学。胡适说:“无论当时所造诣的深浅如何,只看那些人所用的方法和所研究的范围,便可推想这一支学派继续研究下去,有人继长增高,应该可以发生很高深的科学,和一种‘科学的哲学’。”B28
  其次,墨学的传授从早期的“上说下教”到中期已变为“俱诵墨经”。这种传授方式的改变是由于战国以来墨家学派日益壮大,喜好和研习墨学的士人数增加,而且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造成的。对《墨经》能使各派“俱诵”,方授楚认为:“若是其隆重庄严耶?吾颇疑其如教经典之结集,乃开会以决定者。此必禽滑厘、孟胜、田襄子诸钜子硕学,以多数人之力量,随时决定而颁布之者,系用集体主义精神所成,故不能指为谁所作而仍庄严隆重也。”B29可见中期墨家学派的教学相授以及广为传播的情形。
  第三,南北墨者俱诵墨经,却以“别墨”相称。团体内部繁衍分化及相互争执不下,这在学派的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此时北方墨者一如继往,如北方的庄子说“生不歌,死不服”,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恶,以至“后世之墨者,以裘竭为衣,足支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B30而南方墨者对苦待自己的律条有所放松,如《墨经》“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或者欲有不能伤也,若酒之于人也”。二者之间以“别墨”相称,实质差别不大。
  对于中期墨学在南北方的广泛发展,孟子认为杨朱墨翟之学盈天下即是燔乱天下,何况为患之烈,流毒之广。他认为“杨墨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B31甚至怒斥:“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B32可联系天下大乱“道术为天下裂”的形势,客观上看应如荀子所说“世无王,穷贤良,暴人刍豢,仁人糟糠。礼乐灭息,圣人潜伏,墨术行”。B33因此,儒墨是非之争反而促使儒家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这时孟子起来“辟杨墨”,既扬弃了孔子学说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又从墨家那里吸收了合理成份。《晋书•隐逸传•鲁胜传》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后来荀子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不以为然地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是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其言议谈说,无异于墨子矣。”B34总之,这场发生于孟子与中期墨学之间的辨论,结果使当时的墨者颇为自得:“吾言足用也。舍吾言而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拾栗也。以其言非吾言,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B35墨子后学甚至扬言:“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B36
  
  三、末期墨学:大一统趋势下,墨学的继续兴盛,及墨者在言论与组织上的变迁
  
  战国末期约公元前三世纪,墨学与儒学相埒并举,孔子与墨子同尊为圣。这时期文化格局的变动表现为杨朱学日渐式微不复厕身显学之列,而儒学不再“闲先王之道”“圣人潜伏”再度兴起。这时的韩非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