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浅析唐初“文学馆”现象
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略析汉晋时期皇帝宗庙四
秦汉帝国之经济及交通地
浅析拉萨“噶玛贡桑”地
浅析中国近代文化史
浅析汉代诸赋与军费
浅析蒋介石的西北战略观
浅析古代中西方重商政策
浅析南越兴亡的原因
最新热门    
 
浅析汉帝国政府的儒家化转向

时间:2009-7-24 13:43:11  来源:不详
看到的情景,是“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及至汉兴,“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史记·儒林列传》)。又如叔孙通征鲁地诸生以起朝仪,有两生不肯行,其理由一是标榜自身的清白,二是以为“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叔孙通反讥之为“不知时变”的“鄙儒”(《史记·叔孙通列传》)。许多儒生迂阔不堪,难于变通。如武帝使诸儒草拟封禅礼,“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经年不决,武帝索性“尽罢诸儒不用”(《史记·封禅书》)。宣帝亦言“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汉书·帝纪》)。这正像司马谈指出的:“儒者……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史记·太史公自序》) 自身缺乏行政能力明显地阻碍了儒生的实际参政议政活动,且武帝又志于改制建功,开边兴利,当时文吏集团仍然卓有成效地担负着政务。一批酷吏、利官、武将,如晁错、桑弘羊、张汤、杜周、卫青、霍去病等,既干练精明又忠实驯顺,在抑藩、理财、治狱、御侮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成绩,使汉帝国在武帝时期达到全盛。
  然而,随着儒生因明经入仕的人数不断增长,他们自身的素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能够深刻理解现实政治的儒生不断增多,诸多儒生摆脱了拘执迂阔的作风,日益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适应。如陆贾,既善“说称《诗》《书》”,又“名为有口辩士”(《史记·陆贾列传》),常出使诸侯。又如叔孙通,归汉之后,先进“群盗壮士”而后其弟子,诸生终于称赞其为“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史记·叔孙通列传》)。昭帝时隽不疑以“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之《春秋》义收缚伪卫太子,避免了一场政治混乱,昭帝、霍光为之叹服,以为“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汉书·隽不疑传》)。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儒生有吏化的倾向。王充在《论衡·程材》中叙述世风说:“将以官课材,材以官为验,是故世俗常高文吏,贱下儒生”;“守古循志,案礼修义,辄为将相所不任,文吏所毗戏”;“科用累能,故文吏在前,儒生在后,是从朝廷谓之也”。这一风气促使昔日欲以儒生资格入仕者纷纷转习文吏之事:“是以世俗学问者,不肯竟经明学,深知古今,忽欲成一家章句。义理略具,同趋学史书,读律讽令,治作情奏,习对向,滑习跪拜,家成室就,召署辄能。……是以古经废而不修,旧学暗而不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论衡·程材》) 王充所言应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据《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涣传》:王涣“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又同书《酷吏列传·黄昌传》:黄昌“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陈球传》:陈球“少涉儒学,善律令”。律令文法成了儒生兼习的课业,像文翁这样“仁爱好教化”的循吏,在守蜀期间也曾“选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遣诣京师,学律令”,乃至大儒研究、阐释法律的风气日渐浓厚;“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马郑皆一代经学大儒,犹为律章句”。②
  儒生的参政奠定了儒法合流的微观基础。他们在行政过程中自然会将儒家的价值观念渗透到政治的各个环节,强调仁爱教化等对治国的重要性,从而使现实政治愈加温情脉脉。
  
  二 文吏的儒化
  
  在帝国行政系统对儒生开放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与此并行的文吏“儒化”现象。文吏即“文法吏”或“文史法律之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尊奉君命、晓习法律,善于运用法律处理纷繁复杂的公文和具体事务。尽管汉代儒生往往将文吏蔑称为“刀笔吏”或“俗吏”,但入汉以来,武、宣两朝始终只是以儒术缘饰吏事,法术之士甚得重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在以文法、律令的专门技能被选任为官吏之后,却主动选择了趋经向学。
  据《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又同书《丙吉传》:“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循吏传·黄霸传》:“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但“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他在狱中从夏侯胜受《尚书》,此后“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于定国传》:“定国少学法于父”,“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后“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