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从《甲渠言部吏毋嫁聚过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
从《老乞大》《朴通事》
从《申闻状》看宋孝宗北
从《读书杂志》看社会史
从《延祐四明志》及《至
《论语》·《论语》类文
最新热门    
 
从《论语》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质疑

时间:2009-7-24 13:43:16  来源:不详
法,那就是溶入社会,哲保身,而不可遗世独立。
  桀溺则妄图劝服子路离开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篇)他认为天下黑暗如滔滔洪水,与其躲避坏人,还不如躲避世事更合适。在这里,桀溺的思想,明确地划了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入世儒家思想的界限。李泽厚认为:"此乃儒、道之分,避政与避世之别。后世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总难忘情于国家大事,总与政治相关联,这是入学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特征之一,而政治也常构成他们的哲学或文艺的重要方面或内容,能彻底挣脱者,盖少。从屈原到鲁迅,从先诸圣到现代新儒家,莫不如是。
  儒家避人,道家避世。儒家避人是为近世,道家避世是为避人,两者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两者的代表正是孔子与桀溺。孔子是主张入世的,主张创建思想体系,构建理想社会,但是社会的黑暗又使得他忙于逃避。但这逃避并非逃避世界,而是寻找机会再次入世。只是他在"长如夜"的春秋社会也很难找到理想中的一席之地,所以他很失落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篇)我们怎么能离开人群而和鸟兽一起生活呢?我们是人当然要溶入人类社会。如果天下太平的话,就不必去改变什么了。正是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要去改变。
  另一人荷蓧丈人则尖锐地触及到孔子思想的弱点。《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位丈人,连孔子也明确认为其为"隐者"。"隐者"首先从孔子不会劳作入手攻击孔子脱离平民生活,盲目追求社会政治理想。其实孔子并非"不会"劳作,孔子幼年即"多能鄙事",做过各类底层社会的工作。真实原因是孔子而立之后以思想传播和社会治理为己任,抛弃了农业劳作。丈人以农业劳作为荣,自然鄙视孔子所为。其次,丈人又款待子路,并且让两个儿子来见子路,说明他对孔子是尊敬的,但是在思想不同意孔子的入世思想,他用肉食款待子路是为了证明自己生活方式的可行。当子路得到孔子指导欲再次与其探讨时,其人已行,显示出其连辩论都不愿参加的避世思想。孔子只能在弟子面前把自己的入世原因阐述一遍了。孔子从伦常入手来证明"隐者"行为的不可取,是有其社会进步方面的道理的。朱熹注释道:"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
  其语恰当地解释了孔子当时的心境。但这一番道理却如高声入空,尚无回声,得不到丈人的应答,是为道家人士之思想坚守亦难动摇。千百年来,这两种思想在中国思想者身上各有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时时抵牾,在《论语》一书中已显而易见矣。
  从《论语》遇挫分类中"不同思想者的质疑"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初步的思想流派,但是囿于社会条件的限制,除了孔子之外,好像其他在野学派都很难在社会政治文化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由于他们的思想比孔子思想更加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所以只能在民间自发地成长、流传、发展,甚至当孔子遇到他们时,他们或者冷眼相对,或者置若罔闻,甚至避而不见。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愿意同他们一起探讨社会思想问题的,然而终于没有过真正的接触。学派之间的隔阂、排斥可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