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
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
先秦时期赋税制度变革与
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
最新热门    
 
变革年代的多元选择

时间:2009-7-24 13:44:13  来源:不详
猝,竟敢震惊九庙。慈舆播迁,自顾藐躬,负罪实甚。”研慈禧对其不顾大局。利用义和团发泄对洋人仇恨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行为表示了“忏悔”,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对自己施政失败的懊丧。在“西狩”途中。慈禧还感到有愧于光绪帝。胡思敬曾言:“庚子西巡以后。孝钦深自引咎,内惭其子。”慈禧在“西狩”途中,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中,认识到庚子年所作所为产生的巨大而恶劣的后果。希望能有某种程度的补救,“孝钦内惭,始特诏天下议改革”,庚子之变使慈禧内心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变法愿望,成了新政重要的诱导因素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改革上谕,命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及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撵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然后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这道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统治集团内部在立宪问题上意见分歧很大,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期间,御史刘汝骥便上奏公开反对立宪,说:“查近今之政治家,其论国体也有三:日君主。日民主。日君民共主。其论国政也亦有三:日专制,日立宪,或日共和立宪。大致在抑君权以长民权。自其表现观之,专制之不若共和,夫人而知之矣。虽然君子之谋国也,必先究其病之根源。以为下药之次序。欧洲百年前。其君暴戾恣睢,残民以逞,其病盖中于专制,以立宪医之当也。而我则官教吏窳,兵疲民困,百孔千疮,其病总由于君权之不振,何有于专?更何有于制?知立宪之利,而不知立宪之害,彼日立宪,我亦张皇其说日立宪、立宪!是犹之医者不寻其脉理,不察其症结,见萎弱之病夫,遽施乌堇猛烈之剂也,奚其可?且夫立宪之说行之彼国,犹利害相兼者也,施之我国,则有百害而无利。”另一御史赵炳麟则自呈早就主张立宪,吹嘘自己早在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便“进呈防乱论吁求立宪”,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又“条陈国本请考察宪政”。自诩是一位主张立宪的老前辈,但他在奏折中的言论却明显的表露出了反对立宪的真正意图,他说:“夫立宪本欲尊君,而其弊乃至陵君;立宪本欲保民,而其弊乃至虐民,此所谓大臣专制政体也。民不堪其虐,揭竿起事,海外会党而利用之,必有更宪法伸民权为名,阴行其革命之术者。兴言及此,臣为中国危,臣为民生恸矣。”他谈宪色变,将立宪几乎等同于革命,几乎相当于犯上作乱涂炭生民的暴政。当然,是必须严加防范的。清廷“预备立宪”的上谕颁布后,仍有大臣坚决反对立宪,比如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文海、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麒德和内阁中书王宝田就是其中的典型,麒德是宗室,他指斥所谓立宪,只不过是袭外国之“皮毛”,对“现行新政”毫无“裨益”,反而将“旧有典章概从废弃,甚非计之得也。”这些人此唱彼和,其主调不外乎是要求全面否定立宪。但是,如此僵硬固执的人终究是少数。
  地方大员对于清政府要实施新政是什么态度呢,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例,对于清廷的新政变法,张之洞的反应非常积极。事实上。他始终在密切关注着整个政局的变化,尤其是朝中的政治动向。在接到新政上谕之前,张之洞已从端方和袁世凯的来电得知。“不日将有上谕撵行新政”由于对这道上谕的颁布早有心理准备,这使他能够很快地做出积极回应。接到上谕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希望弄清其来路“何人陈请?何人赞成?”随即他从多种渠道获悉此谕出自“圣意”。由军机大臣荣禄和户部尚书鹿传霖“赞成”。甚至还了解到是由荣禄的幕僚也即他自己的门生樊增祥起草。本来,这些信息已足以使他确认朝廷这次是真的要变法了。但是安徽巡抚王之春的来电又使他心中产生了疑虑。王电说:“顷行在军机章京密报‘……奏复变法。毋偏重西’云。想见两官宗旨。奈何?然就复我古法立论。或不干怒”。“变法不重西,所变何事?”张之洞对王氏传来的信息颇感疑惑不解,接着又询问鹿传霖,鹿传霖认为朝廷对变法充满诚意,但是要注意所提改革力度。以免授人以柄。也许是鹿传霖的忠告提醒了张之洞,此后,虽然他在思想上始终主张多变西法,但是此后一方面,不急于复奏。是想进一步观察事态的变化;另一方面,东南各省互通声气。则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一起承担责任。于是便有了各省督抚联衔上奏的动议。后来时局的变化使这一动议没有实行,而是各省单独上奏,之后刘坤一、张之洞两人联合发出了“江楚会奏变法”的奏折,奏折中也没有超出“上谕”所划定的大框框。这些老于宦场的官僚们,也在窥测形式,不敢触及封建国家根本体制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张之洞思想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