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西周春秋周秦礼制文化比
论西周的彻和庸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西周王号无恶谥说
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
最新热门    
 
西周都城体系的演变与岐周的圣都地位

时间:2009-7-24 13:44:28  来源:不详
陵墓、宗庙等组成,不管怎样,从考古发掘上我们可以找到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礼制建筑;二、圣都是先王发迹之地,是对一个政权或王朝有较大意义的发迹之所,虽然不是最早的都城,但必须对政权或王朝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圣都是特殊的都城。
  
  圣都与俗都具有复杂的主都和陪都的关系。如果一个都城在开始的时候是主要的政治中心,具有主都的地位,有宗庙等祭祀设施,又是一个政权迅速强大时期的都城,随着政权实力的增加以及疆域的扩大或者对外策略的变化,政治中心向其他地区转移,这时政权内部就会出现至少两个都城。较早的都城是具有宗教意义的陪都,而较晚出现的都城则成为一个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大部分情况下,较早的都城由于是政权发迹之地、是宗庙祭祀场所,在都城体系当中成为陪都,也是圣都;而较晚出现的都城,是都城体系当中的主都,也是俗都。但也有例外,如果俗都建都时间比较短、俗都迁移比较频繁、俗都职能较为简单(例如只有军事职能),则圣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权的主都。
  
  西周时期的都城主要有岐周、宗周、成周,目前少有研究三者之间关系及政治地位变化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从都城体系的角度论述岐周的都城地位及其与宗周的关系,以求教于方家。
  岐周的都城地位变化有三个阶段:单一为都阶段,这一时期,岐周是周政权惟一的都城;圣都时期,从文王作丰开始到西周中期;圣都地位显下降时期,从西周中期到西周灭亡。
  
  一、 岐周单一为都时期的地位
  
  岐周是周人作为一方诸侯时期的政治中心,是周族发迹的都城,在文献上有几个不同的名称,有“岐下”、“岐阳”、“岐邑”、“周”(西周铜器铭文)等,因其北倚岐山,后人多以岐周称之[注: 岐周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文王生于岐周。”]。文献中相关的记载很多,如:《诗•颂》: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大雅•绵》: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
  《孟子•梁惠王下》:太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
  《史记•周本纪》:(古公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这些文献,很明显地记载了早周时期(相当于晚商时期)周族的首领古公父(即后世所称的太王)在岐周设置政治中心、大置宫室、设立属官的史实。
  岐周是周人立国及其走向强盛的都城。
  
  从政治方面来说,《国语》中有“周之兴也,鸣于岐山”。自古公父在岐周筑城到文王徙丰,岐周作为周都凡历三世,约百年。其间周人建筑都邑宫室,规划开垦农地,整顿部落组织,设置官僚吏属,正式建立了国家,称“周”,逐渐强盛发展起来。周人迁入周原后即大筑宫室,正式建立了都城。《史记》所谓“营筑城郭室屋”。《诗•大雅•绵》描述了都城的建设情景:“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扌求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鼓咎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其中“皋门”为宫门,“应门”乃朝门,“冢土”乃大社。可知岐周城初建时已经有了朝寝、宗庙、社稷之类大型建筑,都城规制是非常完备的。古公父又“作五官有司”,建立了政治机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国家制度。其政治影响发展很快,到其子季历时代开始向西北方的戎狄发动武装进攻,古本《竹书纪年》谓:“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征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太(文)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文王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