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

时间:2009-7-24 13:44:36  来源:不详
 面对着日益紧张的战局,“太仆寺添注少卿管工部都水司郎中事”李之藻于天启二年十月戊子(二十六日,11月28日)题奏“以夷攻夷二策”,其中包括到澳门招募欧洲炮手“以资战守”。朝廷接受了李之藻的这项建议,在十二月派遣张焘等人再次赴澳,聘请欧洲炮手,并于1623年5月1日回京。但此时李之藻已被降职,并调往南京。
  李之藻被降职不是由于他有什么失职之处,而是由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万历四十八年(1620,庚申),朱常洛成了皇帝,但他当了一个月皇帝后,就因吃了红丸而死。天启二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首先上疏,要求彻查此案。许多官员也纷纷响应,在“会议驳正者”的名单中,就有太仆寺少卿李之藻。朱常洛死后,年少的朱由校登位,政治更加腐败,特别是太监魏忠贤开始步入政治舞台,使朝廷中的无耻奸诈之徒得以横行,而正直的官员备受排斥打击。《明实录》记载,天启三年二月丁卯(三月初七,1623年3月7日),“吏科等衙门纠十大僚”,其中包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李之藻调南京”。而《国榷》则将此事系于二月甲子(初四,3月4日)。根据新发现的李之藻《恭进收贮大炮疏》,“太仆寺添注少卿”李之藻在二月初五上疏说,“昨被科臣拾遗论列”,因此,《国榷》所记日期是正确的。
  李之藻在离开北京之前,还是念念不忘从澳门购买回来的那几门西式大炮,特上《恭进收贮大炮疏》,请求皇帝“将前西洋大炮三位,并载铳原车三辆,查照收贮,备用施行”。拳拳报国之心,由此可鉴。
  《明实录》与《国榷》都说李之藻遭弹劾后被调到南京。那么,担任什么官呢?据徐光启崇祯二年(1629)七月十一日的疏章,是“南京太仆寺少卿”。但李之藻本人很快就罢官回家了。他在为《寰有诠》所作的序中写道:“余自癸亥归田,即从修士傅公泛际结庐湖上。”癸亥即天启三年。《便览》说李之藻“癸亥,拾遗”,与此相同。他的儿子在为《名理探》所写的序中也说:李之藻“迨癸亥庐居灵竺间,延体斋傅先生,译《寰有诠》,两载削稿”。
  天启七年(1627)八月,朱由校去世,朱由检登位,随即开始惩处魏忠贤阉党。崇祯二年(己巳)七月,钦天监推算历法再次出错,礼部上疏建议开局修历,并推荐李之藻参与其事。十四日,崇祯皇帝批复:同意开局修历,由徐光启“一切督领”,同时要求“李之藻速与起补,蚤来供事”。八月初一,崇祯又要求:“李之藻着速催前来”。《便览》则说李之藻“己已,起原任”。“原任”,即太仆寺少卿。在《启祯遗诗》中保存着郑以伟的一首诗,题为“送李我存太仆以修历赴召,并讯徐玄扈宗伯,徐与太仆同与历事”,该题也证明李之藻是官复原职。
  但李之藻直到第二年才抵京就任,原因是中途病发。徐光启在崇祯三年(1630)五月的奏疏中比较详细地写道:“臣之藻祗奉简命,亦于去冬十一月自原籍杭州府起程前来,行至扬州、沧州两处,为因血疾再发,医疗耽延;今幸获痊,已于本月初六日陛见讫,旋即到局,协同臣光启恪遵原议规则,督率该监官生,在局供事,推求测验,改正诸法。”
  李之藻到京后,虽然大病初愈,仍投入到了十分紧张的修历工作中,在五月到九月的短短几个月中,与意大利来华传教士罗雅各(Giacomo Rho,1592-1638)等人一起翻译出了四部书。但由于李之藻身体本来就不好,加上工作繁忙,到了这年秋天,就与世长辞了。据西方传教士记载,李之藻去世的日子为公元1630年11月1日,农历是崇祯三年(庚午)九月二十七日。《便览》则记载说:“庚午,卒。”这一年他才59岁,真是太可惜了。
  自1627年开始,李之藻与葡萄牙来华传教士傅泛际(Francisco Furtado,1589-1653)一起翻译了《名理探》,书中有一篇1639年所作的序文,署名为“仁和后学李次影撰”。序文中称李之藻为“先大夫”,可见李次影是李之藻的儿子。而徐光启在崇祯六年(1633)的一份奉章中提到,在参与修历的“知历人”中就有“监生李次影”。方豪曾不无遗憾地说过:“但之藻孙辈以下的后裔和遗墓等,现在尚未有所发现,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其实在《康熙仁和县志》中,即载有李之藻的孙子:“李禧熊:之藻孙,壬辰进士”。他是顺治五年(戊子,1648)的举人,顺治九年(壬辰,1652)的进士。
  此外,在上海图书馆所藏《便览》中,李之藻履历上方空白处写有“孙李禧熊,顺治壬辰进士”的毛笔字,其中“李”和“辰”字残缺。十分幸运的是,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中保存着《顺治九年壬辰科进士履历便览》一卷,内有李禧熊的履历。其中记载:“李禧熊。曾祖师锡,赠太仆寺卿。祖之藻,戊戌会魁,癸卯福建典试,历任太仆寺卿。父长桥,邑庠生。”
  《名理探》的作序者是监生李次虨,而《顺治九年壬辰科进士履历便览》中李禧熊的父亲则是“邑庠生”李长桥,由此可见,李之藻至少有两个儿子,即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