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别了,“中学为体,西学
汉魏六朝文学中所见的西
考古学中器物纹饰研究存
略论吴玉章在中国马克思
湖北恩施“西瓜碑”碑文
魏晋南北朝史学中的直书
《大清一统志》之“西域
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
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之争
最新热门    
 
“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演变

时间:2009-7-24 13:44:46  来源:不详
国学者的附和之声就不绝于耳。如李之藻(1565-1630)序利玛窦《天主实义》重刻本说:“尝读其书,往往不类近儒,而与上古《素问》、《周髀》、《考工记》、《漆园》诸篇默相勘印。顾粹然不诡于正。……信哉!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注八)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浑盖通宪图说》(1607年),用西法调合中国古宇宙论中的浑天、盖天两说,并以曾子“天员地方”之说与西方地圆说相互印证。徐光启(1562-1633)同利玛窦译《测量法义》(1607年),又自撰《测量异同》(1608年),指出西洋测量诸法与《周髀》和古《九章》中的“句股”、“测望”等方法略同(注九)。熊明遇(1579-1649)序《表度说》(1614年),也以为西学是“古神圣蚤有言之者”,并将《黄帝内经》中歧伯的“地在天中,大气举之”之说同西洋地圆说相提并论(注十)。

与传教上的天主教补儒论相类似,徐光启等人还提出了用西洋科学补充中国科学的论点。他们认为:中国上古科学曾经很发达,但是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失传,后人任意揣摩,不得其法,故而至明末中国历算等格物之学已不及西学,而西方格物穷理之学适可补中学之不足。徐光启道其翻译《几何原本》(1607年)是为了“补缀虞三代之阙典疑义”(注十一);熊明遇序《表度说》有云:“西域欧逻巴人四泛大海,周遭地轮,上窥玄象,下采风谣,汇合成书,确然理解。仲尼问官于郯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语犹信。”许胥臣为《西学凡》作“小引”亦说:“礼失而求于野,读《西学凡》,而学先格致,教黜空虚。吾亦取其有合于古圣之教而已。”(注十二)

耶稣会士传到中国的西学新旧并陈,其中既有宣传天主教教义的一类陈词滥调,也有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第谷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在明代中国传统数学大部失传,传统天文历法之学停滞不前的前提下,耶稣会士传到中国的西方历算之学,尽管远非西方的最新水平,但已比明代学者掌握的中国历算之学先进得多。它适应了明末改历的迫切需要,因而受到一些思想比较开通的中国学者的欢迎。然而明末朝廷在使用西法改历的问题上一再踌躇,拖延颇久,后来虽然由徐光启、汤若望(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罗雅谷(Jacques Rho, 1590 -1638)等人编译成《崇祯历书》,但直至明亡亦未能颁行。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用西法改历有违于“严夷夏之防”的正统思想。在这种形势下,上述中西学术吻合说和“礼失求野”之论,其用心就是在名义上尊用中学的前提下,在中学与西学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缩小中西学术的隔阂,使西学不至于被保守学者目为异学,以避“用夷变夏”之嫌。这是后来所谓“西学中源”说的重要的思想前提,但还没有论及中西学术的源流关系,所以还不是“西学中源”说。如熊明遇继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之论后又说:“古未欧逻巴通中夏,通中夏自今上(万历皇帝——引者)御历。”这就取消了中西学术交流的可能性,更谈不上有什么源与流关系了。

然而,“西学中源”说却正是沿着中西心同理同的吻合说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样的思路发展而来的。正是熊明遇,稍后就转而倡论“西学中源”说。熊明遇字良孺,江西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熊氏好西学,他与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熊三拔(Sabbathin de Ursis, 1575-1620)等交游,于万历年间著《则草》一书,后改订为《格致草》,以西法论天地、动植物等自然现象,约刻于崇祯末年。他在《格致草》自序中说:“上古之时,六符不失其官,重黎氏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其后三苗复九黎之乱德,重黎子孙窜乎西域,故今天官之学,裔土有耑门。”(注十三)在这里,熊明遇把西方天文学的源头追溯到中国上古的夏商时代。他的结论是从《国语·楚语》中的一段文字附会而来的(注十四)。他从中西吻合说进而推断西方天文学是从中国上古传去的。这是笔者所见“西学中源”说的最早的一例。

熊明遇还指出:“夫不尊不信,无征不信;尊而征矣,窃附于好古之述,或不为妄作也。”可见他提出“西学中源”说是为了抬高西学的身价。所以,他的《格致草》一书,在每节介绍西说之后,总是附载中土“古圣贤之言,散见于载籍而事理确然有据”,与西说相符合者,题曰“格言考信”,而与西说相印证,从而说明西说“尊而征”,是可信的,如他在介绍地圆说后,附载歧伯和扬雄等古人论述,在十二重天说后附载《楚辞·天问》的“圜则九重”之说等。与此同时,熊明遇还拈出某些子史传记所载,行世已久而与西说捍格不合、于理不通之论,也附在西说之后,题之曰“渺论存疑”,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