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魏晋南北朝的盗墓之风与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最新热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域外地理知识的发展

时间:2009-7-24 13:44:52  来源:不详
266年)4次派使者来华,其中第4次派遣了20 人组成的大型使团。魏正始元年(公元240 年)魏带方郡的使者首次送倭国使者回国。汉至西晋,中日两国使者的频繁交往,极大地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并且在中国正史中留下记录。〔1〕
据考证,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很多内容是根据鱼豢于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编撰的《魏略》中的资料写成的〔1〕, 但因后者已佚,故《三国志·魏书·倭传》的记载就成为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对3世纪时日本列岛的史地状况, 日本没有任何记载,故此文成为世界上研究这段历史的唯一资料;其次,中国历代正史中的《日本传》均是以此文为祖本,再加敷衍增删而成,包括《后汉书·东夷列传·倭传》。
    二、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进步
汉代以前,中国对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知之甚少。魏晋以降,通商贸易的发达以及西行求法的兴盛,旅外商人、出使官吏和求法僧人在域外多详记其行经之地的情况及所到国家之风土人情,并著书刊行于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国人对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的认识。
  1.南海地区地理认识的进步
我国西南部与域外海上交往始于汉代,至三国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梁书·海南诸国传》记载,东吴黄武五年至黄龙三年(公元226—231年),孙权大将吕岱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访东南亚。他们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有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西南大沙洲(今南洋群岛)”及传闻的国家大秦、天竺等“百数十国”(《南史·夷貊上》)。南朝时,“舟舶继路,商使交属”(《书·夷蛮列传》)。此外,小乘佛教盛行的南海地区亦是西行求法僧人的向往之地。
(1)记载南海地区的地理书
朱应和康泰出访东南亚后,完成了两部有关南海地区的地理著作。它们是史籍所知记载南海地区最古的资料之一。
《扶南异物志》1卷,朱应撰。 《隋书·经籍志》和《书·艺文志》著录,今佚。此书现存各书均未见辑录。《梁书·诸夷列传·海南诸国传》的内容大都依据此书而编纂。〔2〕
《吴时外国传》,又名《扶南记》和《扶南土俗》,卷亡,康泰撰。《隋书·经籍志》未著录,已佚。全书体例无考,今仅散见于《水经注》、《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诸书。这些佚文记载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里程、物产、人口、风俗、气候、贸易、宗教和工艺等情况。
此后,吴丹阳太守万震(事迹不详)撰《南州异物志》1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已佚,仅散见一些书籍的征引。此书虽以异物为名,所述广及方物风俗,而且所记之国林阳、歌营、加陈、师汉、扈利、姑奴、察牢、类人等皆未见记载。如:“林阳(今泰国西部,以及缅甸与马来半岛北部一带)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太平御览》卷七八七)
刘宋时,曾亲至扶南的竺枝也撰有《扶南记》一书。此书卷亡,《隋书·经籍志》未著录,仅散见于后代征引。所记不局限于扶南,亦包括一些南海中的国家,如,“毗骞国(故地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在马来亚彭亨河口)去扶南八千里,在海中。……”(《太平御览》卷七八八)
(2)首次记载南海的地理情况
南海古代又称涨海或大涨海。汉以前,几乎没有关于南海地理的记载。至三国时,康泰始在《扶南传》中记述了南海地理情况。如海中珊瑚洲地形的概貌:“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太平御览》卷六九)文中的“珊瑚洲”即珊瑚岛与沙洲,露出水面之上,虽高潮亦不能淹没。它们是以珊瑚虫等为主的生物作用而造成的礁块。“洲底”的“盘石”,即火山锥或海中岩石。与康泰大致同时的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从马来半岛的句稚国往中国时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太平御览》卷七六○)文中的“磁石”即南海中尚未露出水面的暗沙暗礁,船舶在航行中遇上,就会搁浅遇难,像被“磁”吸引一样,故称“磁石”。上述记载说明,当时对南海中珊瑚岛和沙洲的形态和成因都已有所认识。
康泰在书中还记述南海中某些岛屿的动物和植物:“扶南东有涨海,海中有洲,出五色鹦鹉,其白者如母鸡。”(《艺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