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显而易见。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人类社会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因此,只有通过对不同种族、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才能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总结其共同之处,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我们认为,针对特定对象的一定的理论分析模式对认识复杂的历史来说是有帮助的,也是可行的,不过,要十分谨慎和小心,明确它的边界和解释的能力。历史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等众多因素合力影响的结果。因此,一种解说模式只能就历史的某一层面展开讨论,从而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但无法涵盖全部历史。明乎此,也就能正确对待理论分析模式的作用。
4.坚持用动态、发展、联系的眼光对待历史现象
所谓历史原本就是时空结合的产物,而且是人的活动过程的记录。历史现象生成于时空序列中,并不断承继相因,累积而成今天我们面对的厚重的历史。希腊文明为罗马文明所继承,罗马文明又被基督教文明所取代,西方文化就是在这种变更替代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多重身份、角色,不同地域时空,众多因素碰撞交融,“天、地、人”不断演化,这是历史的常态。不仅如此,历史充满了变化,每一变化又由无数的因素造成。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不断与外界处于频繁的交流中。交流和碰撞可以改变历史,也同样充满变化。罗马从城邦到共和国,再到帝国,直至灭亡,其间变化万千,中国从西周时的分封制发展到秦朝时的郡县制,从政治学的角度总是处于不断演化当中。再比如,中国的历史从黄河流域、扩展至长江流域,再拓展到珠江流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历史。成长于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对欧洲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活动,又全面影响了世界各地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人类历史清楚地显示,各民族、国家、地区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要认识考察历史事务和现象,非得有动态、发展、联系的眼光不可,否则难以客观、科学认识它的本质和把握它的全貌。
综上所述,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在中国引起受到批判和摒弃不是偶然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超越“东方主义”,已成为实践和现实问题。中国史学界在不断前进的世界史学大潮中,如何重铸中国学风、学派,还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大量脚踏实地的开拓性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