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
美国南北战争对两岸关系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
鸦片战争时中英双方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前国军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
最新热门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影响

时间:2009-7-24 13:45:26  来源:不详
殘了無數婦孺。事實上,從門羅主義、天定命運、門戶開放、到杜魯門主義、多米諾骨牌理論、新邊疆直至今天的人權高調和「世界新秩序」,都是與美國捲入越戰的理論根據一脈相承的。這一點過去如此,到今天仍未改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越戰也是美國文化心理情結的反映。美國人長期認同的所謂美國例外論,美國歷史上經常存在的民族心理的偏執狂心態,以及美國對外交政策採取道德化取向等等68,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美國捲入越南。美國最大的敵人不是所謂的外在威脅,而是美國自己,早在1952年,塞爾澤(Louis B. Seltzer)在其影響深遠的社論中即提到此點。該社論的題目是〈我們怎麼了?〉("What is wrong with us?")他在文中指出,美國最大的敵人即是自己69。美國今天更應捫心自問,而不能總是對別國頤指氣使,指手畫腳。國際事務如此複雜,但美國人常將其簡單化、黑白化。思維僵硬,先入之見很深,其結果必然是不斷給自己創造敵人。英國著名作家格林(Graham Green)對此曾有生動描述。他在1955年出版的名著《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小說中寫道,當美國人「看見屍體時,他甚至在未看傷口就斷言,這是紅色威脅,〔死者是〕民主戰士」70。冷戰結束後的今天,不少美國人高呼美國贏得了冷戰的勝利,他們似乎忘記了美國在越戰的慘敗教訓,上述偏執心態不但常常復萌,甚至有時過之而無不及。

  基辛格表示:「倘若越南會留下有用遺產的話,那將是美國對這場悲劇的教訓作出公正評價。〔美國〕目前尚未做到這一點。」71如果美國不改變高人一等的心態,不放棄霸權及超級大國情結,美國的越南記憶將永遠是片面的、歪曲的,美國也很難真正吸取越戰的教訓。正如一位哲人說過的:誰忘記歷史,誰就注定重蹈歷史覆轍。 

 


 註釋:
1 客觀而言,在內政方面,約翰遜不失為二十世紀美國偉大總統之一。他的偉大社會計劃,特別是在民權立法方面,對美國社會的進步有很大貢獻。可惜的是,越戰不僅影響了他的內政政策的執行,並迫使他飲恨退出1968年的總統大選。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身敗名裂。不少學者認為,水門事件的出現,與尼克松對美國國內反戰運動的過份反應有一定聯繫。 
2、5、6、7、9、10、15、18、19、21、24、53、62、66 Robert S. McNamara, In Retrospect: The Tragedy and Lessons of Vietnam (Random House, 1995), 35-37; 32; 31; 30; 85; 96; 41; xv; xvi;321-23; 333; xvii-iii; 64; 327.  
3、8、39 David Anderson, Trapped by Success: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nd Vietnam 1935-196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 193; 119.   
4 Dwight D. Eisenhower, Public Paper 1954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0), 382-84. 
11 〈東京灣決議〉的根據是北越在1964年8月兩度攻擊美國艦艇。儘管約翰遜政府當時告訴國會,此事證據確切無疑,但事實是,直到今天,北越的攻擊特別是第二次攻擊是否真的發生,尚無定論。麥克納馬拉在回憶錄中也表示,不敢對第二次事件表示肯定。見註2,頁128。
12、13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6, 1995, 3; 3. 
14 The Economist, August 12, 1995, 21. 
16 David Halberstam, The Bestand the Brightest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3), 265. 
17 麥克納馬拉直到今天尚不楚自己是被解職的還是辭職的。在其回憶錄中,他猜測也許兩者兼而有之。見註2,頁311。 
20 麥克納馬拉的這一觀點受到前國務院官員的反駁。他們堅持美國當時並不缺少東南亞專家,而是麥克納馬拉等人沒有虛懷納諫的修養,不能容忍不同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