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夏曾佑及其史学思想

时间:2009-7-24 13:46:07  来源:不详
之关系》将周人历史分为三期,《春秋制度之大概》列战国为古今大界,《与宋恕书》视先秦为一大关键,《秦之自出》以秦区别古今世界,《凉州诸将之乱》把三国视为时代转变枢纽,等等。划分阶段时,夏曾佑还比较重视某些专门领域的相对独立性,避免造成历史单一化。例如《晋南北朝隋之行政机关》提出古今行政机关的变化,与宗教、政治、学术、民风的发展并不协调一致,应给予另行划分;《三国末社会之变迁》又根据“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特点,对“士”的发展给予另外一种划分。这些都是夏著精粹所在。

  第四,今文经学思想。

  在夏氏著作中,今文经学思想非常明显。例如《孔子之六经》明说应“以今文学为是”。《儒家与方士之分离即道教之原始》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好学深思之士,大都皆信今文学,本编亦尊今文学。”但是,他明言他的经学见解不是经师的,而是史家的:“凡经义之变迁,皆以历史因果之理解之,不专在讲经也。”这自然要高经师们一筹了。

  在分析具体历史问题时,夏曾佑也常常从今文经学立场出发,例如《周秦之际之学派》攻击刘向、刘歆父子等。当然,夏曾佑与今文经学大师康有为不同。这种不同,他在《与宋恕书》中曾明确说明。事实上,夏氏既无专门经学著作,亦无系统经学见解。他之所以“尊今文学”,是因为公羊三世诸学说与其历史进化论思想、历史阶段性思想具有某些类似点。

  

四、夏曾佑的史学思想

  

第一,关于历史对象的选择。

  在选择什么样历史对象进行叙述的问题上,夏氏思想颇有特色。他并不对所有历史对象都不分轻重缓急地予以叙录,而是按照个人理解,有选择、有侧重地选择历史对象。教科书《凡例》曾说:“每时代中于其特别之事加详,而于普通之事从略。如言古代则详于神话,周则详于学派,秦则详于政术是也。余类推。”深入各时期内部,又各有轻重缓急,例如讲周人历史“皆先详其兴替治乱,而后讨论其宗教、典礼、政治、文艺诸事焉”。判断某历史事件是否“特别之事”的标准,既要看它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更要看它对“今日社会”的影响,例如黄帝蚩尤之役,乃我国民族竞争之发端,亦即“吾今日社会之所以建立”,故特别加以详述。

  《论变法必以历史为根本》提出,地理、生计、风俗、宗教是国家政治的基础。在这四者中,宗教尤其重要。《战国之变古》说:“宗教之改革,此为社会进化之起原,即老孔墨三大宗是也。”宗教问题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和种的关系,二是宗教与外族逼处的关系。关于教和种的关系,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甲定则乙定,反之亦然;而宗教与外族逼处的关系,又总是构成国家成立之根本。夏氏著书,即力求阐明外族逼处与宗教熏染的关系,进而上探国家成立之本。不过,他所谓“宗教”或“教”的涵义非常宽泛。不仅基督教、佛教是教,而且儒墨道以及某些原始信仰等“关乎社会者”,都是“教”,中间夹杂着一部分学术、风俗、教育方面而又与种族相关的内容,他统统“每于有大变化时详述之,不随朝而举也”。

  种族问题总是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相关,所以夏氏对这些少数民族非常重视,视为一项重要历史对象。教科书第二册《凡例》曾将该册纲要分为三端,其中第二端就是“关乎外国者,如匈奴、西域、西羌之类。事无大小,凡有交涉,皆举其略,所以代表”。与此相应,对边疆地理也给予很大关注。对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及边疆史地的重视,诚为夏著一个值得肯定的特点。

  政治作为地理、生计、风俗、宗教结出的果实,很自然地被夏氏视为一项重要历史内容。所谓政治,是指“关乎皇室者,如宫廷之变、群雄之战”,也包括农民起义,他一律视为“贼”。例如将两汉历史归结为宦官、外戚、方士、经生四类人的相起仆,对两晋南北朝史大写贾后之乱、八王之乱、王敦之乱。对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残暴,也时予揭露和抨击,例如《战国之变古》说:“战国之刑,不得谓之国律,皆独夫民贼逞臆为之者耳。”《秦于中国之关系》又说:“夫专制者,所以为富贵,而其极,必并贫贱而不可得。赢氏可为列朝皇室之鉴戒矣。”相对来说,他对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对象则很少着墨或根本不提。如两汉,既不讲司马迁、班固史学,也不讲汉赋文学,更不必说张衡的科技成就了,这说明夏氏在选择历史对象时,受传统的政治史观支配。

  在《刊印宪政初纲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