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
北周《大律》新探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
《大分岔》与中国历史重
《大元通制》“断例”小
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
营造盛世:《大唐开元礼
最新热门    
 
《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的纂修及其学术价值

时间:2009-7-24 13:46:09  来源:不详
加厘核,即新疆幅员辽阔,而一切事实又有《西域图志》及《同文志》诸书为之蓝本。馆臣采撮排撰,实为事半功倍。可即令方略馆按照各条,厘订纂辑。一俟纂出稿本,悉照《续文献通考》例随缮随进,候朕裁定。”[7]乾隆二十九年(1764),续修工作正式展开。由领侍卫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主持纂修,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等负责大量人力进行具体修纂和考订工作。这次续修,为了提高《一统志》的权威性,提高《一统志》的质量,对相关舆地著作以及各省已修好的通志,在续修中加以广泛利用,如《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热河志》、《盛京通志》、《平定准噶尔方略》、《天下舆地全图》等等,因而提高了纂修质量。又,乾隆四十年,清军“又讨定两金川,开屯列戍,益广幅员。因并载入简编,以昭大同之盛轨”[8]。乾隆四十九年续修完成,乾隆五十四年正式进呈。全书共计424卷。这次续修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西域新疆统部”加入《大清一统志》,同时对初修本进行校核。因而,此次纂修《大清一统志》主要是与西北边疆史地有关。是故对此次纂修过程略加详述。 

嘉庆年间,方略馆再次奏请重修《一统志》,是为三修《一统志》。三修《大清一统志》工作于嘉庆十六年(1811)正式开始,先后由穆彰阿、李佐贤、泮锡恩、廖鸿荃、龚自珍等主持,历时31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由国史馆总裁、大学士穆彰阿负责全书定稿并正式进呈。全书560卷,加以凡例、目录各1卷,共562卷。因为这次重修始于嘉庆十六年,而本书内容时间下限又止于嘉庆二十五年,故习惯上称此书为《嘉庆重修一统志》。这次重修,是在旧志基础上的第二次重修,又加之比较充分的利用了《日下旧闻考》、《热河志》、《盛京通志》、《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金川方略》等书,以及各省提供的资料,旁搜博采,征引繁富。因此,此次续修的《一统志》作了较大改动,不但征引较为丰富,而且改订也较为缜密,是故《嘉庆重修一统志》向为研究者所重视。以上,简要介绍了《大清一统志》先后三次纂修的主要过程,其中第二次纂修即乾隆年间对《大清一统志》的续修,主要目的就是增修西域新疆统部的史地状况,因而下文将主要对《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的学术成就进行论析。 

二、《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的编纂方式和主要内容

由上文所述可知,乾隆年间,续修《大清一统志》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刚刚重新统一的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写入《大清一统志》,“以昭大一统之盛”[9]。因此,《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是在乾隆年间《大清一统志》续修中加以修纂的,是该书新增加的内容。 

(一)、《大清一统志》[10](西域新疆统部)的编纂方式及其所显示的编纂意旨 

乾隆年间,续修《一统志》并没有改变初修本的分门别类的编纂方式,“门目仍其旧,而体例加详”[11],也就是“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各分二十一门。”[12]在续修本中,专门为新疆地区设立了“西域新疆统部”,这表明新疆地区和内地行省一样都是清中央政权直接统治下的地方政权,而非藩属国或朝贡国。这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版图的完整,以及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从而贯彻了一种国家大一统的纂修宗旨。因此,《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13]中,“统部”之下的门目类别与其它各省的门目类别基本相同,只是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变更或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清廷修纂《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的良苦用心,那就是以此来彰显新疆是祖国大一统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大清一统志》(西域新疆统部)记载的主要内容 

《大清一统志》卷414至卷420是“西域新疆统部”,占有7卷的篇幅。篇幅虽然不长,然而记载内容却相对比较丰富,具体记载了新疆各地的历史沿革、山川形胜、人文物产,初步反映了乾隆年间清朝在新疆地区的统治情况,以及当时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