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文化史研究五十年著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乾嘉传统与九十年代中国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印度政治五十年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
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史
《史通》研究五十年
十年来国内魏晋南北朝乡
最新热门    
 
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

时间:2009-7-24 13:46:14  来源:不详
术成果,前者是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后者是关于考古学的研究。从此书的结构以及此书序文中提出的问题来看,学术史究竟怎样写?史学学术史怎样写?的确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此书的贡献之一,是它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参考、又可以进一步讨论的模式。 

第五,在运用书志体撰写中国史学方面,同史学学术史一样,也有新的尝试。瞿林东所著《中华文化通志·史学志》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史论兼备的中国史学通论性质的著作。它在概述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史书的内容和形式、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观念、史学理论、史学 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等问题。此书也可视为一种新的中国史学通论。 

第六,在史学家传记研究方面,可以说是一大“热点”。陈清泉、苏双碧等主编的《中国史学家评传》上、中、下三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是较早出版的大型史学家评传。它评述了历史上82位史学家的生平、著述,其中颇多佳作。此前,有张舜徽主编的《中国史学家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此后,有瞿林东、杨牧之主编的《中华人物志·史学家小传》(中华书局,1988年)。以上是集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史学家专传多了起来。李侃主编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传·史学家系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包含司马迁、班固、刘知几、杜佑、司马光、郑樵、章学诚、梁启超八本史学家评传。戴逸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其中包含有陈垣、顾颉刚、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人的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000年)。类似的史家传记,还有不少。这些评传,形式不一,风格各异,有的面向社会大众,有的面向学术界,均有可采之处。与史家传记相辅相成的,还有史学名著评介的出版。仓修良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凡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共评介史学名著86种,其中亦不乏佳作。史家评传和史学名著评介,在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提高和普及方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第七,在史学史资料编年方面,杨翼骧付出几十年的心血,其成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面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一册(1987年)、第二册(1994年)、第三册(1996年),均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内容广泛,凡中国史学上有关的人物、事件、著作、制度变化等,均以年月为序,逐一编订,时作考证,疑者存疑,十分了然,是研究中国史学史者不可不读之书。 

第八,在有关中国史学史领域的辞书编纂方面,也有新的开拓。吴泽、杨翼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1983年),是最早面世的中国史学史辞典。其后,有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史学家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它们在提供查阅、以备检索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第九,在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研究方面,是近年来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关于对新中国史学的回顾,有卢钟锋撰写的《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历史学五十年》一文,认为:“新中国历史学是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历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是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最重大的成就。”[20]此文讨论了新中国历史学的前30年、后20年,以及新中国历史学的经验和教训等问题。有肖黎主编的《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一书,按理论、断代史、专史、国别与地区史编次,共收入36篇总结性或综述性文章,并附有关于台湾地区史学研究面貌的专文。文章多出于研究有素的专业工作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还有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编著的《中国史学四十年(1949—1989)》(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此书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关于这个时期史学状况的资料。上述二书前者以专题命篇,领域宽广,后者以年月为序,史料丰富。它们出版10多年来,常被人们所引用,表明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学界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关于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文,如林甘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瞿林东的《中国史学: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前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和《百年史学断想》(《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戴逸的《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