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租界 国中之国 的屈辱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
中法战争----中外历史罕
屈辱的二十一条
最新热门    
 
屈辱的条约

时间:2009-7-24 13:46:16  来源:不详
化程度更加加深了。

1859年6月,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先后抵达上海,为了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他们拒绝在上海会见清朝的代表,交换《天津条约》的文本,而是派海军北上要挟清政府。6月17日,20艘英法美军舰驶到大沽口,寻衅挑战。在受到重创之后,1860年2月,额尔金、葛罗再次分别率领大大扩充后的英、法军队来到中国,先后占领大沽北塘、新河、军粮城等。8月24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政府没有料到一再退让,寻求和局的诚意,换来的是这样一个结局。他们惊恐万分,急派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英法联军以继续进行军事进攻相要挟,不断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并于9月18日与21日,攻陷张家湾和通州、八里桥等地,咸丰皇帝惊慌出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西北郊,疯狂抢劫了圆明园。圆明园是明代皇室花园,周围三十华里,经清朝近两百年增修扩建,集中了中国封建时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内有精美建筑二百余座,收藏着大量历代珍贵文物,图书字画和金银珠宝,其中有无数欧洲人从未见识过的金石、玉器、瓷器、珐琅制品等。侵略军入园后,将凡能搬动的种种艺术品和精美的文物,统统抢走。抢不走或一时来不及拿走的,便加以打碎、撕毁,就连额尔金也承认说:“劫掠和蹂躏这样一个地方,已够坏了,但更坏得多的是破毁,原来总值一百万镑的财产,我敢说五万磅也不值了”。当时参与抢劫的强盗这样描述自己的丑态:“一大群各种肤色、多种式样的人,……全部闹轰轰地蜂涌而来,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赌咒者、辱骂者,叫喊者……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最后,额尔金为掩盖英法联军的抢劫丑行,并给中国皇帝以公开的屈辱,使其永怀恐惧之心,又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延烧三天,烟云笼罩北京全城。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万园之园”,在侵略者的践踏下,化成一片废墟!对于这一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抨击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动,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将叫做法国,另一个则叫做英国。”

10月13日,英法侵略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10月16日,英法代表向清政府主持和议的代表奕訢提出要求赔偿英国三十万银两、法国二十万银两,作为抚恤金,在22日交付。并规定23日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订“续增条约”。在交涉过程中,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继续充当可耻的“调停人”角色,从中国东北抢得了更多的权益,强迫清朝同意批准了《瑷珲条约》。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下令说:英法联军已经入城,“一经驳斥,必致决裂,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奕訢秉承此旨,全盘接受侵略者的条件。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共九条。次日,中法《北京条约》也签订,共15条。与此同时,参约各方还互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两个《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一,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二,增开天津为商埠;

  三,准中国人出洋做苦工;

  四,将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五,归还从前没收的教主教堂,为进一步扩大对华宗教侵略制造依据,法国统治者还在条约中文本擅自加上了“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内容。

六,  赔偿英、法军费,各八百万两,同时支付英国“抚恤金”50万两,法国20万两。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一下子增加了11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尤其是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天津开放,更使得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便利了各国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准华人出国做义工,事实上承认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合法“地拐骗、贩卖人口,将广大劳动人民在饱受摧残的道路上又向前推动了一步;教堂的恢复与重建,则公开地认可并保护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文化侵略与渗透,并给教职人员收集中国各方面情报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严重的是,九龙半岛被割让给英国,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