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租界 国中之国 的屈辱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
中法战争----中外历史罕
屈辱的二十一条
最新热门    
 
屈辱的条约

时间:2009-7-24 13:46:16  来源:不详
制经济的权力,从而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能力。从经济学的角度说,这一规定直接导致了现代中国工业完全置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打击之下,无法正常发展。

五,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交涉词讼”,或在中

国领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依据中国法律进行判处。这就是所谓的“领事裁判权”制度,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开创了外国人在中国犯罪而不受中国法律管事的先例。不仅如此,对曾经为英国鸦片贸易和军事侵略效劳的一小撮民族败类,《南京条约》第九条还规定,“均由大皇帝俯降谕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被拿监禁受难者,亦恩加释放。”这样,就以合法的方式保护和豢养了一批卖国求荣的外国代理人。

六,  片面最惠国待遇。按照国际惯例,最惠国待遇应该是缔约国双方的对等权利。但《南京条约》

及其附带条约,却将这一制度歪曲为外国片面享受的特权。《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后来,清政府与美、法等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也都有同样规定。通过这一规定,英、美、法等西方侵略者利益相关,在侵华问题上结成了肮脏的伙伴关系。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接踵而来。1844年2月,美国专使顾盛率船队到达澳门,以“面见皇

帝”相要挟,又以武力相威吓,胁迫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于7月3日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通过这个条约,美国不仅获得了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攫取的一切特权,而且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由英国的所谓“秉公议定”到须经美国领事官“议允”,规定美国兵船可以任意进入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以及允许美国在五口建立教堂、医院等。条约还规定12年后续约,为日后向中国勒索新的侵略作准备。《望厦条约》的这些条款,是对《南京条约》的扩展,因而也就更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望厦条约》订立后,顾盛得意洋洋地报告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和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它把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在此之后,法国、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西方国家,也

纷至沓来,要求“共同分享”英国所得到的侵略权益。清政府抱定“一视同仁”的政策,统统给予满足。在列强的逼迫诱骗下,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政治

上独立的国家;战后,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战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战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就是中国向半殖地半封建社会迈进的第一步,它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耻辱的标记。

随着近代中国发生的这一系列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鸦片战

争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此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但是,与上层统治者中的投降派形成鲜明对照,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对侵略者痛恨万分,

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当地百姓即扶老携幼,当众唾骂璞鼎查等人,还打伤了英国人;朝廷中的主战派亦采取激烈的措施抗议投降割地。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必将到来。

二、难填的欲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鸦片贸易事实上已经公开化,但是,英国资产阶级还不满足,他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为此就要迫使中国开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