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租界 国中之国 的屈辱与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性
中法战争----中外历史罕
屈辱的二十一条
最新热门    
 
屈辱的条约

时间:2009-7-24 13:46:16  来源:不详
在9月中旬兵败平壤,弃城而逃;北洋水师在海上的战斗中英勇顽强,广大爱国官兵临危不惧,勇猛抗敌,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与此相反的是,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有意夸大损失,坚持避战,竟然下令舰队开进威海卫,不准出海作战。

从10月下旬起,日军将战火烧至中国境内,到1895年2月中旬北洋海军覆没,是甲午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清政府地方将领大多贪生怕死,遇战即逃,所以虽然有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日军还是先后攻占了海城、大连、旅顺等战略要地,之后还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李鸿章苦心经营的海军要塞毁于一旦。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李鸿章的错误指挥,通过威海卫海战,以及一小撮民族败类的叛变投敌,洋务派苦心经营了三十余年的洋务事业之重心――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威海卫失守后,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虽然有些将士尚能搏击沙场,但已经无法扭转日军长驱直入的侵略态势。2月28日到3月上旬,日军相继攻占牛庄、营口和田庄台,不到十天功夫,辽东战场6万清军全面溃败,京津受到威胁。在清政府的央求下,英、俄、美、德、法就中日战争进行“联合调停”,只是列强各怀鬼胎,都想乘机扩大本国在东亚的势力,调停很快以失败告吹。走投无路的清政府,只好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1894年3月14日,李鸿章由其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人陪同,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议和。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乞求为清朝“稍留体面”,而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则动辄以战争再起相要挟,肆意勒索。李鸿章抱定妥协投降的决心,卑躬屈节,乞求日本为清朝“稍留体面”,即使在被暴徒小山半太郎枪击,左眼下角受伤的情况下,依然感谢日本方面的“厚待”,乞求尽早举行条约谈判。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春帆楼签订了中国近代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讲和条约》,通称《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共11款,附有《另约》3款和《议订专条》3款。其主要内容为:

一,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这实质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享有完全的控制权,这就为它进而侵略中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据点,日本的“大陆政策”第一期目标基本实现;

二,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及所属诸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宝岛台湾及广大人民从此陷于殖民统治的水深火热中。

三,  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2亿两。该款分8次在7年内还清,并规定:“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

四,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客装货,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

五,  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免征各项杂税,日本货物均可设栈寄存。“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台湾人民更是强烈反对割让国土,而被各种力量掣

肘的光绪帝,百般无奈,只好“顿足流涕,奋笔书之”,咽下了这颗饮鸠止渴的苦果。日本政府则志得意满,兴高采烈。睦仁天皇称此举“洵足显扬帝国之光荣”,外相陆奥宗光则以“发扬国辉,增进民福”自诩。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20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条约的割地规定,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战略要地,而且使中国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中。条约规定的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所谓“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共计二亿三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能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在各方面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些权利。这样,列强在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就成为合理合法,这不仅沉重打击了中国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而且更阻碍了近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4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脆弱,并打破了

一段时期以来列强在东方所取得的暂时均势,骤然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的格局。俄、德 、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不满于独享远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