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談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
佚失千年 重见天日——
严复的天演思想对社会转
最新热门    
 
《天演论》的历史地位与学术影响

时间:2009-7-24 13:46:25  来源:不详
演论》卷下论十六《群治》)。由此可见,他对“言学”是赞成的,而反对“期于维世”的唯心论。

严复对历史上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等十分推崇,对孟轲、韩愈、程朱陆王的唯心论则痛加驳斥。严复赞扬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批判朱熹的唯心主义理学。他说“争且乱则天胜,安且治则人胜。此其说与刘、柳诸家天论之言合,而与以来儒者,以理属天,以欲属人者,致相反矣”(《群治》)。这表明,严复把社会的“争乱”和神学联系起来,而把社会的“安治”和人力的作用联系起来,从而包含有否定神学,强调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天演论》还将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介绍到中国来,此书卷下论十一《学派》篇的按语中说:“德谟吉利图者,希腊之亚伯地拉人,生春秋鲁、哀间。德谟善笑,而额拉吉来图好哭,故两人号额拉为哭智者,而德谟为笑智者,犹中土之阮嗣宗、陆士龙也。……又黜四大之说,以莫破质点言物,此则质学种子,近人达尔敦演之,而为化学始基云。”同篇还介绍了希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里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额拉吉来图,生于周景五十年,为欧洲格物初祖。其所持论,前人不知重也。今乃愈明。而为之表章者日众。按额拉氏以常变言化,故谓万物皆在已与将之间,而无可指之今。以火化为天地秘机,与神同体,其说与化学家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严复在宣扬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陷入这一理论上的泥坑中。他虽然承认人类社会同生物界一样,有着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却突出地强调人类对改造自然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赋于中国古代“人定胜天”思想以新的内容。他在《天演论》中提出了“与天争胜”的思想,并用西方富强的事实去论证“与天争胜”的必要性,用以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的志气。

  2、“与天争胜”、“以人持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天人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至少从春秋战国起,人们对它的探讨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极成份。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宋、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人定胜天”说,强调人谋胜过天算,只要人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团结战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认识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天人学说的范围,从而不具备近代科学意义。西方生物进化论所主张的“人猿同祖”说,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不是超自然的天主创造物,而是受生物进化论的规律支配,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创世说。严复的天人论就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

从《天演论》的具体内容来看,它的天人观的具体论述,是与严复对赫胥黎、斯宾塞的比较研究交织在一起的。

赫胥黎和斯宾塞同为自然科学家,也都主张达尔文的进化论,但在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两人的观点却截然不同。前者主张“社会的伦理进展并不依靠模仿宇宙过程,更不在于逃避它,而是在于同它作斗争。这样使小宇宙对抗大宇宙,并且使人征服自然以达到他的更高目的。”后者则主张“任天为治”,“事迟速不可知,而人道必成于郅治”。对于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华民族来说,更需要哪种理论为斗争武器,严复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天演论》的自序中明确指出,自己翻译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激励国人奋起救亡,以便为“自强保种”的大业做贡献。

  在《天演论》中,严复着重介绍了赫胥黎“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理论,这是赫胥黎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他指出,园艺、建筑、种植、畜牧以至道德伦理、社会群体、国家机构等等,都是人类历史的创造,同时也是与自然作斗争的成果。这些成果一方面激励着后人满怀信心地建设更美好的明天,一方面也展示了人对自然规律有着能动性;人治与天行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治天行,不得同为天演”,人与自然虽然有着绝对的对立性,但人在这种对立面前不能退缩,只能勇敢地与之做斗争,改变现状,争得自己的利益。这是人类与动物间的一个差别。他还以园艺业为例,说明在与自然作斗争时,必须科学地认识事物本身的规律并顺应它利用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乐观地认为,人类自身的创造性可以使梦想变为现实,未来社会如果存在“乌托邦”的话,那一定是“尽力于人治”的结果,而不是“任天行之自然”的例证。

在《天演论》的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