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
 |
时间:2009-7-24 13:46:32 来源:不详
|
|
|
一
注重史论,是朱熹史学的一大特色。在《朱子语类》中,集中专论历代和当代史实的就有10多卷,还有大量的史论散见于各卷之中。他和他的学生赵师渊共同成就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其实也是一部以议论为主的史书,其中的“目”就是对“纲”的议论。朱熹的史论不但涉猎面广,面且深邃透彻,有时尽管只有片言只语,却是他多年研究的结论,往往深中肯綮,发人深思。兹举其史论之荦荦大者分述如下: (一)三代、汉唐分论。朱熹继承了儒家法先王思想,把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截然分成三代与汉唐两阙,美化三代,贬损汉唐。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王道社会,三代统治者“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1)”认为正是这种王道政治造就了三代的太平盛世景象。与此相反,汉唐统治者只靠“智谋功力”,不讲义理,推行霸道政治。如汉高祖、唐太宗等人做事“都是自智谋功力中做出来,不是自圣贤门户来,不是自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2)”他们虽然靠其才智获取一些功业,“然无人知明德新民之事” (3)。朱熹把三代帝王喻为“金”,认为“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4)”只是暗合了圣人之理,从总体言之,“却只在利欲上” (5)。这种急功好利的霸道政治,则是导致汉唐统治不能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显然,在朱熹看来,是推行王道政治还是霸道政治,这是区别于三代和汉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朱熹认为三代是一个治统与道统并存的社会,而汉唐只有治统而无道统。朱熹接过韩愈的道统论,却又重新规定了道统的内涵和传道统绪。他认为“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6)”这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经,便是道统的具体内含。认为三代社会就是一个道统相传的社会,“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伟,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7)”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孟子相继接过了传道统绪。只是到了孟子死后,道统才失传了。他认为汉唐社会便是一个道统失传的社会,这“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8)”显然,在朱熹看来,道统是独立于治统而存在的。他认为三代社会是一个治统与道统合一的社会,因此是一个光明的盛世;汉唐社会虽有治统,却没有道统,因此圣教不明,异端邪说并起,是一个黑暗的衰世。 (二)历史人物评论。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与他的三代、汉唐分论是相互发明的。在他看来,三代的传道之人都是圣人、仁人,他们所言所行都是从“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而不是靠“智谋功力做出来”。他们有救民之心和爱民之意,正心诚意,以天下为公。这些人进能教化、平治天下,退能独善其身。他们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正、至大的。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称得上是圣人、仁人的人毕[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