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
|
时间:2009-7-24 13:47:05 来源:不详
|
|
|
的经济力量,还有精神力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俄国的现代化是在社会平等和美好未来的旗帜下进行的。 工业化是俄国现代化的中心,许多文章都谈到了这一点。我不想重复这些文章的内容,我要做的是思考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的作用。在一篇论文的有限篇幅内不可能透彻研究这个过程的所有方面,我试图把苏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比较一下。 建立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复杂的设备和高度熟练的干部。而在饱经世界大战洗劫和革命洗礼的苏联,这一切都不存在。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一样,俄国工业发展的起点是很低的。但是,动员型经济克服了这个困难。由于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工业生产水平超过1913年相应指标的7.2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2.6%,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按照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3.7%。1937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77.4%都来自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工人和职员占国家人口的17.6%,而在1939年,已经占到50.2%。[6] (P426-427,P199)工业化主要改变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相互关系。在1926年,苏联城市人口占18%,而到了1938年初,城市人口占30%。在1929—1940年间,从事农业经济的人数减少了1960万人,而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人数增长了890万人。上面列举的是苏联时期统计的数字,很可能不够准确,但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本改观,说明俄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我们还可以列举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事实来证明这个趋势。在政治领域国家实现了集权化,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世俗化和文字的普及在速度和规模上打破了世界纪录。在1918—1928年期间,获得中等教育、完全和不完全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人数是73.8万人(平均每年6.7万多人);在1929—1932年期间,获得教育的人数已经是57.7万(平均每年14.4万人);在1933—1937年间,人数是110.9万人(平均每年22.2万人);在1938—1940年间,人数是140.5万人(平均每年46.8万人)。[7] (P98)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完成,所谓的成绩使完成经济大跃进成为可能。在12年内,苏联的经济规模增长了3倍,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2.2%,工业产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4.5%。苏联具备了现代化生产技术潜力和科学教育潜力。[8] 现代化在巩固俄国防御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具有重大意义。在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陆军和空军生产的武器弹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武器弹药生产的2.6倍,而在1941—1945年间苏联的军火生产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的24.5倍。[9] (P411)正是现代化进程使俄国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俄国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化保证了国家的集权化,恢复了这个伟大强国的历史继承性。甚至苏联的对手和象З. 布热津斯基那样的西方世界的卫道士都承认现代化领域的“斯大林的惊人成就”[10] (P136-139)。 从上述列举的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俄国在世界进步的轨道上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没有任何理由把俄国和世界进步隔离开来,而现在俄国和国外的一些政治学家们却正在这样做。另一方面,现代化靠高高在上的铁腕指挥,现代化过快的速度有损于这一进程的质量和国家的健康发展。现代化具有赶超的和明显的军事—政治性质,并没有解决古典现代化的许多问题,如建立完全意义的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没有给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人的自由发展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没有保证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转;也没有建立自我发展机制。 现代化成绩的取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首先是农民。在20世纪20年代末,农民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接近50%。对于工业化的需求来讲,农村是社会主义初级积累的主要来源,而农村的集体化建立了有效和可靠的机制,使资金由农业经济重新流向工业经济。[2] (P51)苏联时期仍然象革命前的俄国那样“饿着肚子出口”。1930年粮食的出口是480万吨,1931年,已经是520万吨。后来,由于实行集体化,这个数字开始急剧下降,1933年是100万吨。[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