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
|
时间:2009-7-24 13:47:05 来源:不详
|
|
|
0%(考虑到潜在的商品涨价因素,则是6%—8%),这明显超过同期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指标。[13] 根据Г. 哈宁——当年一篇十分轰动的文章《魔鬼数字》的作者的论断,50年代的苏联经济经历了真正的繁荣,80%国内总产值的增长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远远高于英国和美国,苏联居民的基本食品消费和寿命都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预算开支增长了1倍,苏联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军事、科学和经济领域的超级大国。[14] 这些年,科学技术进步取得巨大成就,在原子能、宇宙飞船技术、电力、机器制造和其他经济领域,苏联都取得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成就。现代读者对这些成就十分熟悉,无须一一例举。与美国一起,苏联成为了世界上能生产任何一种工业产品(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的国家。同时,苏联与先进的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愈益缩小。在8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世界工业大国行列,在工业进步的许多指标上都居先进行列。到1985年以前,它的工业产值大约是美国的85%。 在现代化的影响下,社会人口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苏联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较为稳定。20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比,从事农业经济的居民数量由占人口的80%缩减到20%,生活质量上了新台阶。50—60年代期间,人均消费品增长了2倍,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标准,食物结构愈益合理。在战前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业产品增长4倍的情况下,人均肉和奶的消费分别相应降低了24%和14%,人均摄取的卡路里低于1913年的水平,医疗也得不到保障。而在50—60年代期间,人均食品消费(肉、牛奶、鱼)几乎增长了1倍,可以充分保证人的生理需求。大规模住房建设基本解决了住房紧张的问题,城市居民基本上由地下室和简易宿舍搬进了独门独户的单元房。在1951—1960年间8460万人获得新住房(41%),在1916—1970年间1.95亿人获得新住房(46%)。[8] 食品、住房条件、医疗的改善使人们的寿命得到大幅度延长。在50年代,平均寿命每年增长1岁,在60年代初达到了70岁,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而20世纪初的平均寿命只有32岁。这些年间苏联的福利模式的目标是在消费水平不高的基础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和支出差异很小,社会服务主要依靠国家。根据苏联的标准,这是良好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西方国家早就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因过度的军费开支,苏联经济中的困难逐渐增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深化了它的消极性质,首先就是苏联农村的破产。遭到集体化毁灭的农村,失去了发展的自然动因,尽管有几百万卢布的注入,仍然无济于事。1946—1948年的某些资料表明,苏联大约有两百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俄国农村由于工业的过度发展而衰落,这实际上使现代化的成绩大打折扣,并使国家的食品安全处于危机之中。这种情况在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当时消费的粮食,国内生产的仅有5600万吨,而从国外进口量达到了4400万吨。[13] (P653)由于担心重复出现赫鲁晓夫时期新切尔卡斯地区发生的粮食暴动,由政府规定粮价(在市场改革前,几乎未改变过),并花费大量外汇购买粮食以充分保证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在1974—1984年间,仅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换取的1760亿美元外汇,此外,每年还要加上出售200吨黄金的收入购买粮食。[15] (P394)在美国里根政府急剧降低了世界石油和黄金价格后,苏联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不得不贷款买粮食。结果,国家不仅成为了债务人,还成为了西方资金的人质。由于资金上越来越依赖西方,戈尔巴乔夫被迫不断对其做出政治让步,结果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当然,苏联解体也有其他原因,但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工业结构失衡是苏联现代化和不断遇到困难的另一个消极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威胁。在20世纪下半期,威胁首先来自于美国及其盟友。两个超级大国的历史矛盾催生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恰恰是这种军备竞赛吞噬了现代化成就的精华。苏联的军事工业综合体耗费了国民总产值的20%—25%,其核心是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直接为军事需要服务的采矿和加工业耗费了国民总产值的1/3。[2] (P63)按可比价格计算,1950—1970年国防开支由162亿卢布增加到了513亿卢布。1946—1965年从事军工行业的人数由113.5万人增加到285.5万人。[8] 由于这种紧张争夺,苏联取得了和美国的战略平衡。1945年,美国拥有6枚原子弹,苏联一枚也没有,而到了1978年,苏联拥有了25393枚核弹头及相应的运载工具,而美国只有24424枚。[16] (P167)原则上讲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