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宋代社会结构
最新热门    
 
宋代的科举与士风

时间:2009-7-24 13:47:07  来源:不详
寒畯竞争。此一新政,确能鼓励寒士努力向学,应举中选,步入仕途,一展其长才,庶几得行其救国救民之志。太祖的亲试,别有拔擢,即在彰显此意。《续长编》载:“开宝八年二月戊辰(二十五日),上御讲武殿复试王祜等所奏合格举人王式等,因诏之曰: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恭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于是内出诗赋题(复)试,得进士王嗣宗以下三十一人。”[2] 礼部试之第一名为王式,而殿试重定者则为王嗣宗,式则屈居第四。因而马端临说:“盖自是年御试,始别为升降,始有省试殿试之分,省元状元之别。”[1](卷30,P284) 显示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柄,士大夫的尊荣与穷达,皆仰能否得到皇上的知遇。自是年后,科举制度正式走向解试、省试、殿试三阶段。
    历史上任何制度,日久必会生弊,故革弊和防弊都是必要的,而防弊尤重于革弊。国家考选人才,务在得贤,贤者为才德兼备之士,在考选的过程中,必须完全摆脱私情,不仅知举与评试卷的考官人人大公无私,也要防其偶发的私情,以减少举子的质疑。因此,首当选任贤臣为知举官,尽可能地先避嫌,例如翰林学士苏易简两任知贡举便是如此。《通考》卷三十载:“自端拱元年试进士罢,进士击鼓诉不公后,次年,苏易简知贡举,固请御试。是年(淳化三年)又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后遂为例。”(注:又《宋会要·选举》三之六更载云:“受诏即至贡院视事,不更至私第,以杜请托。”展示一种新作风。) 贡举是朝廷抡才大典,关系着成千上万之读书人的仕途,难免有人请托,易简奉诏后立即赴贡院,不回私第,就可避开了。淳化三年(992),诸道所贡来京师举子凡17000余人,参加省试,盛况空前,知贡举苏易简深感责任重大,立即做了明智的抉择,以后并形成惯例。而且从是年开始,殿试首先采用糊名考校,令考官在审评时不知为何人之考卷,则考校更为公平。《续长编》卷三十三载:“(淳化三年)三月戊戌,上御崇政殿复试合格进士。先是: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颢、陈尧叟,皆以所试先进擢上第,由是士争习浮华,尚敏速,或一刻数诗,或一日十赋。将作监丞莆田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纳之。于是召三馆文学之士,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会稽钱易时年十七,日未中,所试三题皆就,言者指其轻俊,特黜之。”这是殿试采用糊名考校之始,以后便一直延续下来。不过将文思敏速的钱易视为轻俊,而加黜落,或者为了要扭转书生浮华之习,而归向实学。太宗还诏刻印《礼记》中儒行篇赐给新科进士,谕以“更励精文采,无坠前功”。[3](卷155,《选举》一) 期勉之殷,亦可想见。自是年后,连续五年停止贡举,至真宗咸平元年(998)始恢复,特诏知举官的亲属另行考试,以防人言。自此连续三年召试,所取人数最多。至五年春的省试,贡举人集阙下者达14562人,吏部侍郎陈恕知贡举,得合格奏名的只有78人,当时省试尚未实行糊名考校,恕是洪州人,为了避乡嫌,江南举子多不被奏荐,因此颇招怨谤。(注:此段叙述参考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成文出版社影印本)卷二十八《祖宗科举取人》,《续长编》卷五十一,曹彦约《经幄管见》(四库全书本)卷四叶二引《三朝宝训》。王旦评论说:“大约持心平允,无所不可,何必于父母之邦故为不足耶?”) 所以到景德四年(1007)闰五月,龙图阁待制陈彭年上言:“请令有司详定考校进士诗赋杂文程式,降付礼部贡院遵行。”遂诏令彭年与待制戚纶,以及直史馆崔遵度、姜屿共同议定。遂制定考试进士新格,立即颁行。
  礼部侍郎周起请求省试亦用糊名,是年十二月省试即依施行,乃设封印院专掌之。其详情是:“将试进士,上问天下贡举人数。王旦曰:一万二(三)千余人,约常例奏名十一而已。上曰:若此,则当黜者不啻万人矣!典领之臣必须慎择。晁迥竞慎,当以委之。周起、王青(曾之讹)、陈彭年皆可参预。冯拯曰:封印卷首,若朝廷遣官主之,于理亦顺,尤须择素有操守之人。旦曰:滕元宴于士大夫间少交游。上曰:当以朱巽知举代周起,令起与元宴主封印。又召迥等谕之曰:取士之意惟务至公,使孤寒有艺皆得升擢,今别命官封印卷首,俟考定合格者,当遣官复考。”(注:见《经幄管见》卷三叶十九至二十,惟开头谓“景德二年”,颇不合,其他也有误字,特以《续长编》卷六十七所载改正之。) 省试也要糊名考校,虽试务繁重一些,然确是追求公平竞争的最好办法。凡封卷首及点检、详评、初考、复考官皆分别任命。大中祥符四年(10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