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宋代社会结构
最新热门    
 
宋代的科举与士风

时间:2009-7-24 13:47:07  来源:不详
劝励”,似乎压力很大,但如真能严于义利之辨,不再患得患失,于应举答策问时,一本自己平日所学与终生信念,一一写出,仍会受到重视。如胡安国的例子:“少长入太学,昼夜刻励,同舍有颍昌靳裁之,尝闻程氏之学,与公论经史大义,公以是学益强,识日明。登第时策问,大要恢复熙丰之政,公推明《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平天下之道,词几万言。考官得之,定为第一。将唱名,宰执以策中无诋元祐语,欲降其等,哲宗亲擢为等三。”[14] 哲宗命再读一次,注听称善者数次,乃亲擢为第三。可见哲宗并不全反元祐。此为亲试,自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不黜落,安国只是降名次,不会被黜落,如果是应省试,便一定被淘汰。不过也有例外,如朱熹弟子叶味道竟在应宁宗庆元五年(1199)殿试时却被黜,甚违宋朝传统。《宋史》卷四三八《叶味道传》载:“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3](卷438,《叶味道传》) 叶味道至嘉定十三年(1220)始中进士第,已晚了21年,虽受一时的委屈,但毕竟能忠于自己所信仰的学术思想,深不愿迎合当权者,在当时确属凤毛麟角,对当时萎靡不振的士风,起了提升的作用。

        四、结论

    国家开科取士,旨在选拔人才,任以官职,三年一试,新人辈出,名臣贤辅,皆由此选,得人不为不盛。然科举考试只校其文艺之高下,无法知其素行。所以范仲淹在庆历四年(1044)奏上十事疏,提出精贡举之策首在广兴学校,让士子皆入学,先察德行,后较文艺。考试总是有舞弊的,前文已述及之,凡被人检举或监试人发觉者,都受到惩戒,但仍有人心存侥幸。所以朱熹评之说:“今世有二弊:法弊、时举;法弊但一切更改之,却甚易。时弊则皆在人,人皆以私心为之,如何变得?”[15](卷108) 人人皆有私心、好恶,君主亦然,若此处不能革,只在法制上增添一些防弊之新规定,可说是舍本逐末。时代在变,科举之试题也跟着改变,诗赋固然无益于政治,而时务策虽号为有益,但只喜欢收取迎合谄谀者,亦非本诚心广求贤才之道。由是,士习于奔竞,但求虚名,不务实学,而科场的处分又轻,更助长一些投机者心存侥幸。[16] 因此就有不少人批评“科举之学足以坏人心术”。从表面上看,确是如此,但南宋初年的名儒张九成则认为这是凡人的见识。其论云:“或问:‘科举之学亦足以坏人心术,近来学者唯读时文,事剽窃,更不曾理会修身行己是何事。’先生曰:‘汝所说皆凡子也。学者先论识,若有识者,必知理趣,孰非修身行己之事?本朝名公多出科举,时文中议论正当,见得到处,皆是道理。汝但莫作凡子见识,足矣!科举何尝坏人?’”[17] 北宋的名臣如王曾、寇准、杜衍、韩琦、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都能修身行己,皆是由进士出身,步入仕途,而成就其经世济民之功。其识其量非凡子所能企及。张九成更强调,只要士大夫明礼义、知廉耻,就可以抑止奔竞之风。只是世俗好名趋利之习,总是难以杜绝的,士人生于其时,也难以不受影响,要在自己有所坚持,不随波逐流而已!兹再引朱熹的话以为本文的结束语:“科举累人不浅,人多为此所夺,但有父母在,仰事俯育,不得不资于此。故不可不勉尔!其实甚夺人志。”“非是科举累人,自是人累科举。若高见远识之士,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然岂能累孔子邪?”[15](卷13) 应举中进士,出仕有俸禄,可以养亲蓄妻子,此不得已之事,要在坚守仁义,能化俗而不为俗化,科举是不会累人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