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反纳粹运动中的歌德勒团
“内外”之际与“秩序”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宋代社会结构
最新热门    
 
宋代的科举与士风

时间:2009-7-24 13:47:07  来源:不详
晁迥先后上详定礼部贡院条例及发解进士条例,颁下诸州,一切皆法制化。八年(1015)三月,以兵部侍郎赵安仁知贡举,开始采行誊录法,即是将每位举子的试卷全部誊一过,还要经特别增设的官员校对。其法是:“置誊录院,先令封弥官封卷,付吏录本,内侍二人监焉!命京官校对,用奉使印讫,复送封印院,始送知举考校。”[4] 编排官是先将卷首之乡贯状去掉,别以字号次第之,再送封弥官去誊抄校对,确定无误,盖上御书院印,即送考官考校。初考官定等毕,交封弥官封之,然后送复考官再定等,最后由编排官核其同异,如初复考官所定不同,即交参详官再考之,取其相近者为定。过程相当繁杂。其考第之制分五等,“学识优良、词理精绝为第一,才思该通、文理周密为第二,文理俱通为第三,文理中平为第四,文理疏浅为第五。”考校毕,取乡贯状字号合之,排定姓名及名次,并其试卷,奏闻于皇上。省试如此,殿试亦然。殿试后即唱名赐第。[3](卷155,P3610) 如此,确定是公平竞争。省试完毕后,真宗极欣慰地告谕宰相王旦说:“今岁举场似少谤议。”旦奏称:“条制该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尽在于此。”真宗又说:“为国求人,无出此道,然程试之际,亦不可料。有大手笔偶不得意者,有素无称卓然特异者,信知一名一第,固非偶然。”[5](卷四叶一) 此言甚有见地,考试本来就是七分实力,三分运气。自贡举制度化以后,则诚如欧阳修所说的:“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代,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而惟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6] 人常有幸有不幸,是难以预知的。宋用科举取士已五十多年,处处防弊,逐步改革,乃制定贡举考校条例,不可能再改变。用以减少人为的偏私,追求至公的大道,这也是时代所要求的。到英宗治平三年(1166),诏“其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以后只有在考试的内容上有所改变,其他大原则始终未变。

        三、科举对士风的影响

    古人所谓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孔子大圣,亦曾周游列国,庶几有朝一日得行其道。任何熟读儒家经典的青年学子,受孔孟之教,总会怀抱崇高的理想,于修己安人之道有所深思熟虑,修己苦学全靠自己,而安人治国则必须有位有权,如是非走入仕途不可,应科举、中甲科,又是走入仕途的惟一途径。宋廷重文轻武,读书人不断增多,各道解送京师的举子即多达一万数千人,进士科尚不到一百取一,则竞争的激烈可以想见。中第者即赐以官职,则下第人颇为不服,自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击登闻鼓申诉,指责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考校不公之后,每次试毕,举场中便常出现谤议。诚如马端临所说:“盖士既求以用世,则奔名逐利所不能免。不必深赀。”其意乃谓争名夺利乃人之常情,用不着苛责。但如长此下去,必至士风日坏。在真宗景德年间,尚存有举子进纳公卷之制,但已弊端丛生。当时贡院即曾奏言其弊及防制之法:“昨详进士所纳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或为佣书人易换文本,是致考校无准。请自今并令举人亲自投纳,于试纸前亲书家状,如将来程式与公卷全异,及所试文字与家状书体不同,并驳放之。或假用他人,辨认彰露,即依例扶出,永不得赴举。其知举官亦望先一月差入贡院考校公卷,分为等第。”[1](卷30,P287) 公卷是在应举前撰就的,难免有抄袭他人文字或花钱请人代写者,故需严加防范,重惩投机举子。如果有人侥幸成功,必然助长恶风。所以朝臣不断建议修订贡举法,如前节所述之糊名誊录法,即是为避嫌而设的。南宋儒臣曹彦约任侍读时,便曾感慨地向理宗陈述贡举法之弊。他说:“科举取士,前代犹兼采誉望,至本朝糊名考校,弥封誊录,又立别院,百计关防,乃始严密。盖乡举里选既不专行于后世,则场屋严密极为良法。近世人伪日滋,奸弊百出,省试有全身代笔者,御试有全写套类者,如此诈冒,皆得前列。其源在于士大夫不能平心国事,挟以私意,发觉有轻重,推究有出入,名为不恕,其实有力者犹有幸免。小人有所窥测,转相仿效,遂至于此。若此弊不革,则科举取士遂为虚设矣!”[5](卷三叶二十) 扭转一种颓风恶习确实不易,如果居上位者不正,不仅不能防弊,且助长之。习之既久,视作弊为无可奈何之事。若善恶是非之观念皆不存于人心,而窃取甲科,步入仕途,更由士风之败坏,而导致政风之恶化,则趋炎附势之官僚,成为朝臣的骨干,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说科举不足以尽取人才,密法严防也难以弊绝风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