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
最新热门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二)

时间:2009-7-24 13:47:13  来源:不详
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后者则以吕后的情夫而被任命,没有担任丞相的能力,“不治事”,在宫中供吕后差遣而已。(注:卷九《吕太后本纪》。)第四,吕后临终前用人唯亲,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并重用宦官,因而导致刘氏诸侯起兵、爆发诛吕政变。政变时就连受命保卫皇帝重任的情夫也背叛;夷灭其宗族的主谋正是她主政八年期间一直担任宰相的陈平!(注:参见拙作《汉初“诛吕安刘”政变的过程与历史意义》,《台湾政治学刊》第8卷第2期,2004年。)由此看来,吕后知人善任之说能够成立吗?
    言归正传,司马迁另以三个错乱之笔记载高帝早已安排好宰相继承事宜并且嘱咐惠帝与曹参等人。首先,卷五三《萧相国世家》载,萧何临终前惠帝亲临探视并征询继任人选。萧何“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这是说,他们不约而同地认定曹参是惟一人选。问题是,开国元老甚多,惠帝为何单瞩意于他?而且他任相后因日夜饮酒而被惠帝责备,可见惠帝不了解他。
    其次,卷五四《曹相国世家》载:“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这段话中,“所推贤唯参”是错乱的;因为,前引文表明他不但没有主动推荐人选,反而在惠帝问后还卖了一个关子。“至何且死”的时序也是错乱的;因为,如下所将述,他推贤之事应是向高帝推荐的,而他死于高帝后两年两个月(注: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萧何死于惠帝二年“七月辛未”。二十二日后,即“癸巳”日,曹参继任。),不应言“且死”。
    第三,同卷载,远在齐国为相的曹参一听说萧何去世,未待使者通知就立刻准备进京当相。问题是,他此时已与萧何“有郤”,如何笃定萧何会推荐他?又如何赌定惠帝也会重用他?茅坤指出:“萧何临没而独荐参,参预知何必荐者,以两人同得黄老术也。”(注:《史记评林补标》卷五四引。)此说太过玄奇;难道惠帝也“同得黄老术”,具有神通?
    简言之,前述错乱提示都指出此处有隐情,即萧何“推贤唯参”之事应是在“高帝且死”前向高帝推荐的,高帝并将此事告知惠帝与曹参。以此类推,王陵任相应当也是高帝的安排。(注: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陈平与王陵同时在惠帝六年十月任左右丞相。这个事实符合史文“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的记述。然而,高帝是否交代惠帝以陈平为相是可疑的。因为,汉初承袭秦制,亦行单一宰相制。“相国”萧何与曹参都是单一宰相,文帝元年八月右丞相周勃请辞后,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等相继为“丞相”,到武帝时也是如此。由此看来,高帝所规定的相制应为单一制。因此,惠帝六年到文帝元年十年间所行的“双丞相制”,有可能是因吕后干政时“非常时期”而出现的例外。至于在吕后四年任太尉的周勃,应当是时为右丞相的陈平向吕后推荐而任命的。)司马迁虚构吕后问宰相继承之事的用意可能有三。一在配合前述“高祖……常欲废太子”的错乱之笔,以吕后为高帝迎良医之事来隐讳他们夫妻的紧张关系。二在配合后来吕后临朝称制之事,以凸显她早有专政的图谋。(注:倪思似作此解读:“吕氏以一妇人问国事,时萧相国无恙。既问及相国死后,又问其次,何其虑探也!”见《史记评林补标》卷八引。)三在以隐文记载高帝嘱咐惠帝要重视宰相之事。
    这就是说,惠帝始终遵循其父的人事安排,至死坚守其父的五大遗嘱。他并非芮和蒸所指的“逆子”而是孝子。颜师古曰“孝子善述父之志”(注:《汉书补注·惠帝纪》卷首“孝惠皇帝”下引。);孝惠可谓善述父志者也!(注:由此可见,前引叔孙通与“四皓”均指惠帝“为人仁‘孝’”并非虚言。此外,卷八《高祖本纪》载:“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也说明他非常孝顺父亲,说明他不可能“日饮为淫乐”。)

       九、隐诲的史实:孝子的悲剧

    本文依据《史记》与其他可靠史料对有关惠帝的记述做了系统性的考证与诠释。现在总结以这个方法所发现的史实如下:
    一、惠帝曾对其母杀害赵王如意的作为进行反击。二、其母召他观人彘的目的在教训他,他对此一残忍之举曾加以反击。三、他曾因其母的阴险而欲死谏,因而救了齐王。四、他的性格仁慈、正直、刚烈,有乃父之风,这是其父最后决定让他继承皇位的主因之一。但他并非刚愎自用之人,他既有主见也能接受劝谏,闻过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