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
最新热门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二)

时间:2009-7-24 13:47:13  来源:不详
惧,知过能改。五、其父晚年并非常欲废他,而是因爱戚姬而常欲废其母,但由于无法废他终于未废其母。六、其父临终前下令杀其母妹夫以削弱其母的政治势力。七、使其父决定不废其母的关键人物是张良,周昌的谏净是一场闹剧。八、几乎取代他为皇帝的如意当时只有10岁,个性软弱。九、其父确定以他为继任皇帝后,曾为他举行盛宴以昭告天下。十、他并未“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他既优礼宰相也勤政爱民,具有忧天下之胸怀,在曹参劝谏后改采无为而治的治国方式。十一、他即位后三天就树立太子。其太子继承皇位后,年约十四五岁时被吕后所杀。十二、他的太子母应在他即位后就被立为皇后。十四、他可能因其母废杀其皇后、强立张皇后而授意纵火,假借天象以示抗议。十五、他可能以不与张皇后生子而反击其母的乱伦作为。十六、他即位之初即因其母欲增封吕氏为王为侯而与其母发生激烈冲突。十七、其父临终前曾嘱咐他宰相继承之事。十八、其父对他的遗嘱至少有五:个性不可软弱、保护刘氏宗族、即位后立即立太子、坚守立国盟约以及萧何死后依序以曹参、王陵等为相。十九、他至死坚守五大遗嘱。
    基于前述发现,笔者认为,年轻的惠帝秉性善良,刚毅正直,勤政爱民,既有主见又能接受劝谏,坚守父志始终如一,具有“守成之主”的良好条件。不幸,他的致命政敌竟是亲生母。然而,他誓死遵守父亲的遗嘱,坚决行使皇权,对其母的种种倒行逆施毫不软弱地进行反击。可悲的是,他终于不敌个性刚猛的母亲而抑郁早逝。这应当就是司马迁以隐文所写的汉惠帝的悲剧:一位父皇的孝子,母后的逆子,因孝道矛盾而牺牲的皇帝!
    因此,司马迁未将他单独立纪应非由于他软弱颓废,而应另有三个相辅相成的原因。第一个是艺术上的。众所周知,司马迁常将互动关系密切的人合写一传以对比其性格与作为。卷九卷名虽只提吕后,实则母子同传。该卷中与他有关之事虽仅三件,但已表明他与其母的冲突关系。《汉书》将他独立立纪反而淡化了这个关系。二是反映皇权行使的事实,即高帝去世后十五年间吕后在皇权的行使上具有主导性。她在惠帝主政期间具有压制性的影响力,形成令出二门、“两主”相抗的局面(注: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载,平原君游说惠帝宠臣闳籍孺时说:“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她亲政期间则具有绝对皇权。(注:泷川龟太郎也指出:“史公舍惠帝而纪吕后,犹舍楚怀而纪项羽,盖以政令之所出也。”见《史记会注考证》卷九卷名下案。)三是在司马迁以天下安危为念的史观中(注:司马迁在卷五五《留侯世家》云:“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段话表明了他的史观。),他们母子的冲突无需渲染。因为,这些冲突只是刘吕两大统治家族的家务事而非“天下事”;冲突固然惨烈,但却有如两龙相斗于井,并未殃及人民、危及帝国。(注:此一比喻采自《汉书·惠帝纪》所载惠帝二年“有两龙见兰陵家人井中”。)吕后主政时所关切的也只是分封吕氏与吕刘联姻等家务事,“政不出房户”;所以,他在《吕太后本纪》中的赞词只强调当时的天下大势而只字未提他们的冲突。(注:《汉书·高后纪》将“政不出房户”改为“高后女主制权,不出房闼”。《汉书补注》引颜师古曰:“闼,宫中小门。”依此解读,原意尽失。)

        十、奇伟的史才:满纸错乱言,一把春秋笔

    本文论证,司马迁记述汉惠帝事迹的主要笔法是“错乱之笔”。他故意误载或虚构史事,在一文中同时撰写“明文”与“隐文”。前者是错乱的记述,后者是隐诲的史实。这些错乱记述,长的多达四五百字,如有关吕后跪拜周昌与高帝重托周昌之事;短的只有一字,如惠帝“请”太后之事。这些记述的共通点是明显违反常情常理、经不起逻辑分析,但经由系统性的考证而解读出来的隐文却都合情合理。本文析论的错乱记述多达十余笔;其中,绝大多数都有两个以上的“错乱提示”,即以明显的矛盾或错乱暗示该记述是错乱的,需要仔细考证才能了解隐情。
    错乱提示的种类繁多,本文发现较多的形式有下列四种:
    一、“重述错乱”,即一事两记或同字、同词重复出现以呈现真假对比。前者如,有关毒杀刘肥、周昌拒绝吕后使者及王陵责备陈平等事都是一事两记,一真一假。后者如,杀吕产于“厕”是真厕所;置人彘于“厕”是假厕所;曹参“日饮”为真,惠帝“日饮”为假;周昌骂高帝“桀纣之主”为真,高帝自责“桀纣主”为假。
    二、“文法(风)错乱”,即遣词用字明显错误或与文法、文风不符。例如:惠帝“使人请太后”的“请”字应作“让”;王陵“让陈平、绛侯”的称谓不一、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