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矿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
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工业
略论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
抗战爆发与西南联大知识
抗战时期汉奸形成原因探
近二十年来关于抗战期间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
最新热门    
 
“抗战无底论”与“不降必胜论”想说什么?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集团对日政策剖析

时间:2009-7-24 13:47:31  来源:不详
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从庄子的原话中是引不出作者那种解释的。庄子的原意是:风说,我可以从北海刮到南海,但是以指触我,我抗拒不了;以脚踏我,我也抗拒不了。这是我的“不胜”。但是“折大木蜚大屋”只有我能做到,这是我的“胜”。两者比较起来,“不胜”是“小”,“胜”是“大”。庄子说的“众小不胜”与“大胜”不是在同一事物上,而是表现在不同的事物上。风的“折大木蜚大屋”的“大胜”,绝不是“指我”“鰌我”的“小不胜”积起来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可以分为若干战役和许多次战斗。作战中的不胜有两种情况:一是打个平手,相持下去;二是战败(不降而败的事例很多)。“众小不胜”是不能“积”起来成为“大胜”的。所以“以众小不胜为大胜”是不能解释为“积小胜为大胜”的,是更不能解释为“不降必胜”的。作者引庄子的话是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用不合逻辑的论证为蒋介石的两手政策(既抗战又谋和)服务的。
总之,“不降必胜论”所表达的意图无非两个:其一是在可以接受的条件下,与日本媾和,实现“光荣的和平”,这就是胜利。其二是“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达成”“抗战的目的”,即采取机会主义的立场,借用外国力量战胜日本,取得抗战的胜利。这两者都是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的政策策略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处于尖锐对立和斗争的状态,由于片面的政治宣传的影响,对于抗战期间的蒋系国民党存在着片面化的看法,否定它在抗战中的积极方面和所作的贡献。1978年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影响下,历史研究者从多方面考察抗战期间的国民党,注意到了它的另一个方面。但在某些场合,似乎又有只就国民党的某些官方文书和它的正确言辞对它作出评价的情况。这两个方面似乎都把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研究简单化了。笔者这篇文章试图把抗战时期的蒋系国民党的复杂情况作一些说明。是否得当,期待着史学界的批评与指正。

注释:
①此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见彭敦文的考证文章《蒋介石奉化故里演讲考析》,《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②因为《敌乎?友乎?》一文是以徐道邻的名字发表的,故文中叙述蒋介石的政策言论时,用第三者的口气。
③④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印:《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第一辑,1939年5月25日出版,第9—10、116页。
⑤摘引几段如下:甲,“首先我敢说,一般有理解的中国人,都知道日本人终究不能做我们的敌人,我们中国亦究竟须有与日本携手之必要。这是就世界大势和中日两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如果不是同归于尽的话)彻底打算的结论”。……辛,“总而言之,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地理上民族的关系上,无论哪一方面说起来,其关系应在唇齿辅车之上,实在是生则俱生,死则同死,共存共亡的民族。究竟是相互为敌以同归于绝灭呢?还是恢复友好以共负时代的使命呢?这就要看两国,尤其是日本国民与当局有没有直认事实,悬崖勒马的勇气,与廓清障蔽,谋及久远的智慧了”。这段话是全文的结束语,可见蒋介石用意之深沉和希望之殷切。
⑥他说:“无论由何种方面说,中国国民党在此十年以内是没有一种力量所能推翻的。”“国民党今日所以能屹然存在,是依于三种因素:一为历史的使命,有中国如此之历史,即必然有中国国民党。二为时代的使命,有今日的世界与时代,就必然在中国有担负时代使命的国民党。三为民众的心理,因中国处于如此情况下,民族意识就自然要求有一个领导中心的力量和组织。所以国民党决不能推翻,即使推翻以后,中国还必然的有领导民族对外的一种组织……”
⑦他说:“现在日本如果为便利控制中国而高唱亚洲门罗主义,则中国尚未脱离次殖民地的地位以前,欧美诸国对中国是有错综复杂而且极深厚的政治和经济利害关系,甚至在军事上也有深厚的影响的。日本此时欲排斥列国,以东亚人之东亚的口号而置中国于绝对支配之下,如此不仅美俄已敌视日本,欧洲诸国都要敌视日本,尤与英国利害极端相冲突。……今日本若悍然不顾,而以东亚主人自居,其结果非造成世界上全是日本的敌人而不止。”
⑧施子愉译:《德国外交政策文件,1918—1945》第四集第一卷。中国科学院历史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三卷。
⑨⑩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1)《中国抗战与国际形势——说明抗战到底的意义》,1939年11月18日。台湾版《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六,第477、479、478、475—476页。蒋介石的这个讲话是以后公开发表的。
(12)指1939年8月由汪精卫主持在上海召开的投降派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